[1] |
魏凯文, 尚天帅, 田榕赫, 杨东, 李春娟, 陈军, 李剑, 黄小龙, 朱佳丽. 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研究β-衰变释放粒子的平均能量数据. 物理学报,
2025, 74(18): .
doi: 10.7498/aps.74.20250655
|
[2] |
岳宗五, 戴遗山. 正(气正)子(3S1)三光子衰变的顶角及电子自能辐射修正. 物理学报,
1977, 26(2): 169-176.
doi: 10.7498/aps.26.169
|
[3] |
程希有, 邓质方. 关于利用库仑光生测量新粒子X(2800)衰变到2γ的宽度ΓX→2γ的建议. 物理学报,
1977, 26(1): 9-15.
doi: 10.7498/aps.26.9
|
[4] |
王晓光, 李虓林, 赵佩英, 程希有. 新粒子的电磁衰变过程与层子的性质. 物理学报,
1977, 26(6): 526-530.
doi: 10.7498/aps.26.526
|
[5] |
李虓林, 王稼军, 王晓光. 新粒子J(3095)衰变过程的分析. 物理学报,
1977, 26(1): 1-8.
doi: 10.7498/aps.26.1
|
[6] |
吴丹迪, 李铁忠, 张肇西, 黄涛, 谢诒成. 场流关系和新粒子的衰变宽度. 物理学报,
1976, 25(1): 78-81.
doi: 10.7498/aps.25.78
|
[7] |
东方晓, 杜东生, 吴济民. SU(4)结构模型下新粒子J(3105)和ψ′(3695)的电磁衰变. 物理学报,
1975, 24(6): 461-464.
doi: 10.7498/aps.24.461
|
[8] |
罗辽复, 陆埮. 奇异粒子的非轻子衰变和层子模型. 物理学报,
1975, 24(2): 105-114.
doi: 10.7498/aps.24.105
|
[9] |
基本粒子理论组. 超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75, 24(1): 46-50.
doi: 10.7498/aps.24.46
|
[10] |
关洪. B2羣与奇异粒子轻子型衰变. 物理学报,
1965, 21(3): 569-576.
doi: 10.7498/aps.21.569
|
[11] |
罗遼复. 奇异粒子非轻子衰变的选择定则. 物理学报,
1965, 21(6): 1132-1138.
doi: 10.7498/aps.21.1132
|
[12] |
朱保如. 不稳定粒子η的衰变分支比R((η→ππγ)/(η→3π)). 物理学报,
1965, 21(1): 92-102.
doi: 10.7498/aps.21.92
|
[13] |
陈启洲, 胡宁. 奇异粒子衰变的上下不对称问题. 物理学报,
1964, 20(4): 374-377.
doi: 10.7498/aps.20.374
|
[14] |
张历宁. 关于向量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4, 20(8): 814-816.
doi: 10.7498/aps.20.814
|
[15] |
杨慧琳, 胡诗婉, 王珮. 关于ρ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4, 20(5): 475-476.
doi: 10.7498/aps.20.475
|
[16] |
胡宁. Λ和∑粒子衰变的上下不对称性. 物理学报,
1961, 17(7): 315-320.
doi: 10.7498/aps.17.315
|
[17] |
陈炎发, 宋燠. π+介子辐射衰变分枝比. 物理学报,
1960, 16(5): 247-251.
doi: 10.7498/aps.16.247
|
[18] |
郭硕鸿. π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0, 16(5): 299-304.
doi: 10.7498/aps.16.299
|
[19] |
陈中谟, 何祚庥, 冼鼎昌, 朱洪元. 带有任意自旋粒子衰变产物的角分布. 物理学报,
1959, 15(5): 254-261.
doi: 10.7498/aps.15.254
|
[20] |
霍安祥. 奇异粒子的性质及其产生和衰变. 物理学报,
1959, 15(5): 219-229.
doi: 10.7498/aps.15.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