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涵语, 邱奕嘉, 林承键, 吴晓光, 韩银录, 吴鸿毅, 冯晶, 郑云, 杨磊, 李聪博, 骆天鹏, 常昶, 孙琪, 朱德宇, 赵亦轩, 黄大湖, 李天晓, 郑敏, 赵子豪, 朱意威, 赵坤灵, 孙鹏飞, 宋金兴, 郭明伟, 任四禧, 郑小海. HI-13串列加速器上不稳定核85Sr(n, γ)截面的替代反应法测量. 物理学报,
2025, 74(13): 132501.
doi: 10.7498/aps.74.20250214
|
[2] |
邢凤竹, 乐先凯, 王楠, 王艳召. Z = 118—120超重核α衰变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25, 74(11): 112301.
doi: 10.7498/aps.74.20240907
|
[3] |
张天成, 潘高远, 俞友军, 董晨钟, 丁晓彬. 超重元素Og(Z = 118)及其同主族元素的电离能和价电子轨道束缚能. 物理学报,
2022, 71(21): 213201.
doi: 10.7498/aps.71.20220813
|
[4] |
弭光宝, 李培杰, 黄旭, 曹春晓. 液态结构与性质关系Ⅲ剩余键理论模型. 物理学报,
2012, 61(18): 186106.
doi: 10.7498/aps.61.186106
|
[5] |
屈卫卫, 张高龙, 乐小云. 利用双折叠模型对弹核为的熔合垒高度和位置的系统学分析. 物理学报,
2012, 61(15): 152501.
doi: 10.7498/aps.61.152501
|
[6] |
陈学文, 方祯云, 张家伟, 钟涛, 涂卫星. 标准模型中两类中性玻色子混合圈链图传播子的重整化及其e+e-→μ+μ-反应截面. 物理学报,
2011, 60(2): 021101.
doi: 10.7498/aps.60.021101
|
[7] |
黄明辉, 甘再国, 范红梅, 苏朋源, 马 龙, 周小红, 李君清. 超重核合成时的驱动势与热熔合反应截面. 物理学报,
2008, 57(3): 1569-1575.
doi: 10.7498/aps.57.1569
|
[8] |
刘建业, 左 维, 李希国, 邢永忠. 中子晕核引起核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39-1346.
doi: 10.7498/aps.56.1339
|
[9] |
贾 飞, 徐瑚珊, 陈若富, 张宏斌, Avazbek Nasirov, 李君清, Scheid W.. 核对称轴不同相对取向对熔合动力学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2): 764-768.
doi: 10.7498/aps.56.764
|
[10] |
贾 飞, 徐瑚珊, 黄天衡, 袁小华, 张宏斌, 李君清, W.Scheid. 基于双核模型对准裂变产物质量分布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47-1352.
doi: 10.7498/aps.56.1347
|
[11] |
吴师岗, 邵建达, 范正修. 负离子元素杂质破坏模型. 物理学报,
2006, 55(4): 1987-1990.
doi: 10.7498/aps.55.1987
|
[12] |
丁晓彬, 董晨钟. 超重元素Bh(Z=107)的激发态结构和共振吸收率的理论预言. 物理学报,
2004, 53(10): 3326-3329.
doi: 10.7498/aps.53.3326
|
[13] |
李加兴, 郭忠言, 肖国青, 詹文龙, 王建松, 孙志宇, 王猛, 田文栋, 王武生, 毛瑞士, 王全进, 宁振江, 王建峰. 利用改进的Glauber模型对非奇异核核反应总截面数据的拟合. 物理学报,
2003, 52(1): 58-62.
doi: 10.7498/aps.52.58
|
[14] |
程珊华, 宁兆元, 黄峰. 等离子体增强反应蒸发沉积的氟掺杂氧化铟薄膜的性质. 物理学报,
2002, 51(3): 668-673.
doi: 10.7498/aps.51.668
|
[15] |
宁振江, 李加兴, 郭忠言, 詹文龙, 王建松, 肖国青, 王全进, 王金川, 王猛, 王建峰, 陈志强. 质子滴线核12N在28Si靶上的核反应总截面测量. 物理学报,
2001, 50(4): 644-648.
doi: 10.7498/aps.50.644
|
[16] |
钱兴, 江栋兴, 林俊松, 刘大鸣, 李泽. 离线γ技术测量重离子熔合复合核平均角动量. 物理学报,
1996, 45(5): 754-759.
doi: 10.7498/aps.45.754
|
[17] |
丘锡钧. 伴有靶核核心激发的氘核削裂反应. 物理学报,
1965, 21(1): 208-217.
doi: 10.7498/aps.21.208
|
[18] |
王如琳, 陈生忠. 双核子削裂反应. 物理学报,
1965, 21(5): 907-914.
doi: 10.7498/aps.21.907
|
[19] |
王德焴, 丘锡钧, 赵玄, 李白文, 陈金全. 关于低能核反应中的复合核效应. 物理学报,
1962, 18(5): 227-241.
doi: 10.7498/aps.18.227
|
[20] |
杨澄中. 原子核反应和核结构. 物理学报,
1962, 18(6): 275-290.
doi: 10.7498/aps.18.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