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49卷  第1期

总论
氢键分子系统中外场与阻尼作用下扭结孤子对的特性研究
成元发, 曹万强
2000, 49(1): 1-4. doi: 10.7498/aps.49.1
摘要:
运用二分量孤子的振子模型,研究了氢键分子系统中在外场与阻尼存在情况下,质子子晶格与重离子子晶格中扭结孤子形成的孤子对的运动特性,讨论了重离子运动对孤子对迁移率的影响和孤子对的核化特性,得到了孤子对迁移率表达式和平均核化率
SPL(2,1)超代数的不可分解表示和不可约表示
陈永清
2000, 49(1): 5-10. doi: 10.7498/aps.49.5
摘要:
利用SPL(2,1)的非齐次玻色费米实现,研究了SPL(2,1)在HeisenbergWeyl超代数的广义包络代数的子空间和商空间上的不可分解表示和不可约表示,并给出了它的全部有限维不可约表示
有限维希尔伯特空间含时谐振子的时间演化及Berry相位
李志坚, 程建刚, 梁九卿
2000, 49(1): 11-16. doi: 10.7498/aps.49.11
摘要:
研究了有限维希尔伯特空间含时谐振子的时间演化.通过适当的含时规范变换得到有限维含时谐振子量子态时间演化的封闭解,并给出量子态的Berry相位.最后讨论了驱动项对相干态压缩特性的影响
多维相空间中任意指数二次型算符的矩阵元
徐秀玮, 赵继德, 任廷琦
2000, 49(1): 17-19. doi: 10.7498/aps.49.17
摘要:
在多维相空间中,利用指数二次型算符的正规乘积和反正规乘积表示式,给出了任意指数二次型算符矩阵元的严格表达式.在能谱和能量本征函数未知的条件下,由此得到了哈密顿量为二次型系统的配分函数和波函数
基于收缩映射的奇异非混沌系统同步
刘剑波, 叶春飞, 张树京
2000, 49(1): 20-23. doi: 10.7498/aps.49.20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收缩映射的奇异非混沌系统同步方案.通过利用一种混沌系统驱动另一种混沌系统产生出奇异非混沌吸引子,由于奇异非混沌吸引子的Lyapunov指数为负值,因而可有效抑制混沌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程度.为实现两个奇异非混沌吸引子的同步,文中采用收缩映射实现混沌驱动系统的快速同步.研究表明,该方案能够快速实现同步,并且有较强的鲁棒性,易于实现,可用于混沌保密通信
耦合映像系统的最大Lyapunov指数 
史朋亮, 胡 岗, 徐莉梅
2000, 49(1): 24-29. doi: 10.7498/aps.49.24
摘要:
对logistic耦合映像的最大Lyapunov指数研究发现: 在混沌区参数内在系统尺度足够大而 耦合强度具有较大值时系统的最大Lyapunov指数存在一个不随尺度和耦合强度变化的平台 .该平台的物理意义也得以解释.
用负反馈控制混沌Lorenz系统到达任意目标
唐国宁, 罗晓曙, 孔令江
2000, 49(1): 30-32. doi: 10.7498/aps.49.30
摘要:
研究了用非线性反馈控制混沌Lorenz系统的方法,经理论分析,给出了反馈控制函数的表达 式和混沌控制的期望结果,理论结果和数值结果一致表明,不同的控制函数可使系统稳定在不同的目标点或不同的周期轨道上.
非自治混沌系统的脉冲同步
杨林保, 杨 涛
2000, 49(1): 33-37. doi: 10.7498/aps.49.33
摘要:
研究两个非自治混沌系统之间的脉冲同步的实用稳定性,将问题转化为同步误差系统的原点的实用稳定性.利用脉冲微分方程的相关理论,给出了同步误差系统原点实用稳定的相关判据,并给出了误差范围的理论表达式.计算机仿真实验的结果验证了理论结果
基本粒子物理学与场
胆甾相液晶的相诱导双轴性 
韩 冰, 杨国琛
2000, 49(1): 38-44. doi: 10.7498/aps.49.38
摘要:
采用胆甾相液晶的格胞理论,运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导出分布函数,定义序参数张量,由此推导出自由能表达式.在定域坐标系中,对胆甾相的长程取向序参数S和相诱导双轴序参数Δ进行了数值计算.所得的结果较前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实验接近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纯铝熔体微观结构演变及液固相关性研究…
王 丽, 李 辉, 边秀房, 孙民华, 刘相法, 刘洪波, 陈魁英
2000, 49(1): 45-48. doi: 10.7498/aps.49.45
摘要:
对液态Al在不同冷速下的微观结构及其转变机制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采用紧束缚势,得到了不同温度、不同冷速下,Al的双体分布函数;采用HA键型指数法统计了各种小原子团在不同温度下所占比例,得到原子组态变化的重要信息.结果表明,在冷却速率较慢时,液态金属Al最终形成晶态,当冷却速率较快时,液态Al最终形成非晶态;液态金属中的键对是液态Al的基本构成单元,液态Al在形成晶体时,1421,1422键对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1551,1541键对对非晶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疲劳损伤系统裂尖粒子运动随机分叉理论研究
熊峻江, 高镇同, 刘先斌, 孙训方
2000, 49(1): 49-53. doi: 10.7498/aps.49.49
摘要:
采用随机分叉理论,探讨疲劳损伤系统裂尖粒子运动性质突变.利用一维扩散过程的奇点理 论,并结合能量包络的随机平均法,建立了随机扰动的疲劳损伤同宿分叉系统裂尖粒子运动 模型;通过研究奇异边界的扩散指数、漂移指数以及特征指数特性,考查疲劳损伤裂尖粒子 运动的同宿分叉系统受参激白噪声影响的分叉行为.
镍原子团簇几何结构的紧束缚方法模拟 
罗成林, 周延怀, 张 益
2000, 49(1): 54-56. doi: 10.7498/aps.49.54
摘要:
A transferable tight-binding potential for nickel together with molecular-dyna mics methods and simulated-annealing technique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the str uctures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nickel clusters.We have obtained the struct ures and their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椭球粒子电磁散射的边界条件的讨论
韩一平, 吴振森
2000, 49(1): 57-60. doi: 10.7498/aps.49.57
摘要:
偏振成像技术提高成像清晰度、成像距离的定量研究
曹念文, 刘文清, 张玉钧
2000, 49(1): 61-66. doi: 10.7498/aps.49.61
摘要:
阐述了水下成像清晰度和成像距离的增大与偏振成像技术的关系;推导了偏振成 像系统图像清晰度与成像距离的关系式 并通过实验获得实测数据 根据推导的关系式分析 并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符合 定量地说明了偏振技术提高了图像清晰度和成 像距离.
双模SU(2)相干态场与两个耦合原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田永红, 彭金生
2000, 49(1): 67-73. doi: 10.7498/aps.49.67
摘要:
研究了SU(2)相干态场与两个原子非简并双光子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的动力学行为 和双模场的非经典性质,并讨论了双模场的总光子数,配分参量以及原子间偶极相互作用对 它们的影响.
平移激发压缩真空态及其性质
孙治湖, 范洪义
2000, 49(1): 74-79. doi: 10.7498/aps.49.74
摘要:
引入平移激发压缩真空态D(z)a\+\{+m\}S(r)|0〉,并讨论它的一些基本性质.利用正规 乘积内的积分技术,证明了其完备性.平移激发以后,与压缩真空态相比较,光子数分布 的振荡性质更加显著.与压缩真空态的光子总是聚束的性质不同,在平移参量|z|和激发 数m都较小时,平移激发压缩真空态的光子统计关联可以呈现反聚束效应.计算了它的准 概率分布函数(Q函数和Wigner函数),并讨论了它们对各参量的依赖关系,从Wigner函数可 以清楚地看出该量子态的非经典特性.
利用二次谐波过程产生532?nm强度压缩光的实验研究  
张宽收, 张 靖, 谢常德, 彭坤墀
2000, 49(1): 80-84. doi: 10.7498/aps.49.80
摘要:
理论分析了当抽运激光具有高于标准量子极限的经典噪声时,在单共振条件下,由倍频腔 输出的532?nm绿光光场的强度噪声起伏,并从实验上获得稳定的强度噪声低于散粒噪声极 限的绿光压缩光,实测的绿光最高强度噪声压缩度为20%(考虑到探测器效率及光路损耗,实 际压缩度达30%).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用于激光冷却的半导体激光器大频差边模注入锁定的理论及实验研究
王晓辉, 陈徐宗, 侯继东, 杨东海, 王义遒
2000, 49(1): 85-93. doi: 10.7498/aps.49.85
摘要:
利用注入锁定技术实现了与自由运转频率相差1300?GHz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边模注入 锁定.实验上利用饱和吸收谱和光学外差拍方法详细研究了锁定后主从激光器之间的相干转 移特性,并测量了注入光功率与锁频范围的关系和注入锁定模式建立过程,与利用带注入项 的多模速率方程得到的边模注入锁定的范围相吻合.理论上计算了实现边模注入锁定所满足 的注入光阈值条件,并作了实验验证.
流体、等离子体和放电
X射线辐射驱动冲击波的实验测量与分析
江少恩, 郑志坚, 李文洪, 丁耀南, 孙可煦, 刘永刚, 蒋小华
2000, 49(1): 94-97. doi: 10.7498/aps.49.94
摘要:
在腔内充CH发泡材料,提高辐射驱动冲击波的平面性.利用楔形铝膜测量辐射驱动冲击波发 光信号的条纹图像,从而获得冲击波速度和冲击波压力.利用冲击波速度与辐射温度的定标 关系,求得辐射温度.
滤波差分法测量软X射线谱
孙可煦, 江少恩, 黄天暄, 易荣清, 崔延莉, 王红斌, 陈久森, 于瑞珍, 丁耀南, 丁永坤, 唐道源, 温树槐
2000, 49(1): 98-101. doi: 10.7498/aps.49.98
摘要:
研究一种测量激光等离子体发射软X射线谱强度的新方法——滤波差分法.介绍了滤波差分 法基本原理,给出了滤波差分对的理论计算结果及实验测量结果,并用此方法获得软X射线 谱的绝对强度,最后对测量光谱强度的误差进行分析和估算.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纳米晶Fe73.5Cu1Nb3Si13.5B9晶间非晶相结构弛豫与模量的振荡变化
胡西多, 林德明, 林光明, 郑国桢
2000, 49(1): 102-105. doi: 10.7498/aps.49.102
摘要:
红外测温中检测强噪声下微弱信号的新途径
刘建科, 张海宁, 马 毅
2000, 49(1): 106-109. doi: 10.7498/aps.49.106
摘要:
就“BHJ400”型便携式电脑红外测温仪的研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介绍了以下内容:①提高 红外光学系统信噪比的方法和途径;②提高红外探测器输出信号的方法和途径;③在探测器 输出信号处理电路中滤除广白噪声、有效提取并放大深埋在强噪声中微弱目标信号的方法和 途径.从而使该红外测温仪性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值相符,达到 了设计要求.
红光上转换玻璃陶瓷材料中的钨酸盐微晶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
孔祥贵, 许 武, 陈宝久, 黄世华, 范希武
2000, 49(1): 110-113. doi: 10.7498/aps.49.110
摘要:
液氩多体作用势研究及其Hugoniot曲线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王藩侯, 杨传路, 李西军, 经福谦
2000, 49(1): 114-118. doi: 10.7498/aps.49.114
摘要:
应用Hartree-Fock方法,计算了氩体系的多体相互作用.对Parson等提出的MSVⅢ势进行了 多体修正,并将修正后的MSVⅢ势用于液氩物态方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表明,修正后 的MSVⅢ势能较好地反映液氩在所研究压力范围的情况,计算的Hugoniot曲线与实验结果在 冲击压力高达40?GPa密度区的符合程度得到改善.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InGaAs/InGaAsP/InP等异质结构体材料最窄能带隙的实验确定
丁国庆
2000, 49(1): 119-123. doi: 10.7498/aps.49.119
摘要:
液氦温区La2/3Ca1/3Mn1-xCuxO3(x=0.15)体系的磁电阻弛豫效应
李 广, 姜 勇, 孙 霞, 汤 萍, 黄 真, 王 胜, 袁松柳
2000, 49(1): 124-127. doi: 10.7498/aps.49.124
摘要:
实验上研究了液氦温区La2/3Ca1/3Mn1-xCuxO3(x=0-15)单相多晶样品给定磁场下的电阻随时间的变化,发现磁电阻随时间变化并非遵从对数规律而是呈指数型变化行为.对这一指数型磁电阻弛豫行为的可能起因进行了讨论,指出这是与Mn位上Cu掺杂将额外磁性杂质引入到样品中有关
Co SiO2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徐庆宇, 倪 刚, 谷坤明, 桑 海, 陈 浩, 陆 钧, 都有为
2000, 49(1): 128-131. doi: 10.7498/aps.49.128
摘要:
采用离子束溅射方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一系列的Co-SiO\-2颗 粒膜样品,并对样品的巨磁电阻效应进行了研究.在Co35(SiO\-2)65(体积 百分比)颗粒膜样品中,观测到室温下近4%的巨磁电阻效应.研究了不同基片温度对巨磁电 阻效应的影响并发现,随着基片温度的升高样品的巨磁电阻效应下降.根据样品的电阻率温度关系曲线分析,在铁磁金属-非磁绝缘介质颗粒膜中,除了电子自旋相关隧穿效应外, 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导电机制.
液相外延碲镉汞薄膜表面氧化特性的光电子能谱研究
李 毅, 易新建, 蔡丽萍
2000, 49(1): 132-136. doi: 10.7498/aps.49.132
摘要:
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对液相外延HgCdTe薄膜表面氧化特性进行了 研究,对经不同工艺过程处理的HgCdTe表面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碲镉汞表面经溴 无水乙醇溶液腐蚀后,再用乳酸乙二醇溶液对表面进行处理,可获得氧化物极少甚至无氧 化的HgCdTe表面.说明HgCdTe表面钝化前的预处理直接影响钝化层/HgCdTe的界面特性. 
光生电势的一般方程及横向光生电势
李丹之
2000, 49(1): 137-141. doi: 10.7498/aps.49.137
摘要:
在一个包括p\++-n-n\++结构的光生电势物理模型基础上导出 了光生电势的一般方程.在三种光生电势发生的特定条件下,它可简化出结场光生电势,丹 倍电势和横向光生电势的函数关系式.该方程统一了各种光生电势的行为机理.依据一般方 程理论导出的横向光生电势与光点位置的函数关系研制了光电位置传感器,该器件的光电位 置特性优越,从应用实践角度说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Co/S钝化GaAs(100)界面形成的SRPES研究
张发培, 郭红志, 徐彭寿, 祝传刚, 陆尔东, 张新夷, 梁任又
2000, 49(1): 142-145. doi: 10.7498/aps.49.142
摘要: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发射谱研究了Co与CH\-3CSNH\-2处理的S钝化GaAs(100)的界面形成.发现 其界面反应较弱,Co覆盖层达到0.8nm时,形成稳定的界面.GaAs表面上和S原子形成桥 键的Ga原子与Co发生交换反应并扩散到覆盖层中,形成Co—S键.Co覆盖层表面无偏析As的出现,与Co/GaAs(100)界面不同,这表明GaAs表面的S钝化可有效地阻止As原子向覆盖层的扩散.
PMP法YGdBaCuO超导体的磁通钉扎研究
冯 勇, 周 廉, 杨万民, 张翠萍, 汪京荣, 于泽铭, 吴晓祖
2000, 49(1): 146-152. doi: 10.7498/aps.49.146
摘要:
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SQUID磁强计研究了粉末熔化(PMP)YBa\-2Cu\-3O\-y和掺Gd 的YBCO超导体的微结构,超导性能、磁通钉扎特性及鱼尾效应等,发现在掺杂Gd的样品中当 温度低于70?K时出现鱼尾现象(H⊥c),而在纯YBCO中无鱼尾出现.添加Gd有助于提高 J\-c,增强钉扎,并认为由掺Gd所引起的Y\-2BaCuO\-5粒子尺寸的减小,应力场钉扎和 磁性钉扎是J\-c增加的原因.
BaZn2(GeMn)0-2Fe15-6O27六角铁氧体的磁晶各向异性
冯全源, 任 朗
2000, 49(1): 152-154. doi: 10.7498/aps.49.152
摘要:
用标准陶瓷工艺制备了BaZn2(GeMn)0-2Fe15-6O27六角铁氧体.假设Ge4+取代了4e和4fⅣ中的Fe3+,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利用分子场理论和H.B.Callen单离子各向异性模型计算了BaZn2(GeMn)0-2Fe15-6O27次点阵之间的交换参数和各次点阵对磁晶各向异性的贡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12k和2d次点阵对磁晶各向异性有较大的贡献
Co SiO2颗粒膜的巨磁电阻效应
李百秦, 聂 矗
2000, 49(1): 155-159. doi: 10.7498/aps.49.155
摘要:
测量了CuAl混合粉末经过不同时间球磨后的27Al核磁共振(NMR)谱,分析了27AlNMR谱的特征参量随球磨时间的变化.根据27AlNMR谱所提供的信息,研究了CuAl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反应的微观过程.CuAl混合粉末的27AlKnight位移随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对于CuAl混合粉末,球磨不仅改变了27Al附近的化学短程序,而且也直接地影响了27Al的外层电子态,后者使传导电子的s态成分减小.实验结果表明,CuAl混合粉末在球磨过程中发生了真正的合金化反应;经过90h球磨完成了合金化反应;
铁电屏蔽理论
李景德, 李智强, 陆夏莲, 沈 韩
2000, 49(1): 160-163. doi: 10.7498/aps.49.160
摘要:
利用电极化的边界屏蔽近似,可计算出一些典型铁电单晶的自发极化强度.铁电屏蔽电荷处于表面束缚极化子偶状态;其产生和湮没要跨越位垒.由统计方法给出的一些常见晶体和陶瓷的四种典型电滞回线形状,和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
用低能离子溅射剥层和高能离子背散射组合方法进行薄膜原位分析  
刘 波, 姜 蕾, 周筑颖, 贺勉鸿, 赵国庆, 宗祥福
2000, 49(1): 164-169. doi: 10.7498/aps.49.164
摘要:
介绍了将离子枪组合于卢瑟福背散射分析靶室中构成Sputtering/RBS原位分析实验装置,用低能离子溅射剥层与高能离子背散射组合对薄膜样品进行成分和深埋层分析方法.给出了对样品分析的三个例子.对Au/Si样品的分析着重讨论了Au在Ar+溅射剥层时的溅射速率;对Si/GeSi/Si和WSix/SiO2/Si样品的深埋层分析,提高了样品分析的深度分辨率.讨论了这一Sputtering/RBS组合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在薄膜材料研究中可能的应用
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场发射开启电场
于丽娟, 朱长纯
2000, 49(1): 170-173. doi: 10.7498/aps.49.170
摘要:
1 引言由于金刚石薄膜具有高硬度、高熔点、热导率大、化学稳定性好、负电子亲合势等特别优异的性质,对其场发射特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目前,关于金刚石薄膜场发射特性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金刚石薄膜不仅具有极低的场发射开启电场,而且,具有很高的场发射电流密度,因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场发射冷阴极材料,近年来成为真空微电子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场发射平板显示器.在薄膜场发射的应用中往往?..
物理学交叉学科及有关科学技术领域
高温处理对CNx薄膜晶化的影响
肖兴成, 江伟辉, 田静芬, 宋力昕, 胡行方
2000, 49(1): 173-176. doi: 10.7498/aps.49.173
摘要:
利用直流磁控溅射制得非晶态氮化碳膜,然后在高温下、常压N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利用DTA,XRD和Auger研究晶化前后氮化碳成分、结构以及键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1186℃附近出现了晶化现象,高温晶化处理可以促进无定形氮化碳向晶态转变,在XRD图谱上出现αC3N4衍射峰.Auger实验结果表明膜中出现富C,Si,N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