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报》(中文半月刊)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33年,是我国创刊最早、载文量最大、影响面最广泛的中文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也是我国唯一被SCI收录的中文物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报道和刊登物理学各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的创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在我国物理学界以及中国科技期刊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物理学报》原名《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1953年易为现名,文章以中文发表,附英文摘要。
《物理学报》首任主编为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与丁燮林,随后担任主编的有吴大猷、赵忠尧、钱临照、王竹溪、顾功叙、黄祖洽、王乃彦和欧阳钟灿,现任主编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研究员。90年来,《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国现代物理学崛起与发展的梗概和脉络,赢得了国内外物理学界的广泛认可,受到包括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权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国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
《物理学报》从早期起就受到国外学术界的关注,1974年7月美国物理学会委托杨振宁先生组织人翻译《物理学报》,以刊名“ChineseJournal Physics”(Acta Physica Sinica)英文版双月刊出版,全世界发行,出版了3年。早在1999年《物理学报》就被SCI收录,目前被SCI,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国际数据库收录,是我国物理学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2025年的最新数据,《物理学报》位于JCR Q3区、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三区。
《物理学报》立足于国内,面向国际,传播我国物理学界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融合,尤其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重要平台。为加速学术成果传播,2012年起改为半月刊,同时开通网络预发表,极大地缩短了发表周期。近年来,学报面向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策划专题,组约论文,刊登了一大批由国家科研资助的优秀科研工作和成果。对于优秀论文,期刊积极宣传:为优秀论文开通绿色通道,快审快发;每期评选当期优秀文章,在期刊网站上突出宣传;每年评选年度最有影响论文、年度高被引论文和年度优秀审稿人;建立小同行数据库,向国内外小同行精准推送;开通期刊微信公众号、科学网、知乎等媒体平台账号,广泛宣传优秀文章。期刊不断运用新技术,提升出版和传播能力,网站实现了中英文双语出版,国际交流无障碍;增加AI辅读和AI导读功能,方便读者阅读;增加补充材料窗口,论文的详细实验数据、实验视频等,可以与论文同时在网站上展示,更加有利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等。
学报以发表原创论文为主,除此之外也设置一些特色栏目,包括:热点专题、特邀综述、观点和展望、仪器与测量、数据论文等,文章类型包括:研究论文、快讯、综述、观点文章、数据论文、仪器与测量文章。
《物理学报》获得过众多国内最高的期刊荣誉。先后获得第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中国科学院特别奖、一等奖;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高”(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期刊。2009年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出版界国家最高奖——中国政府出版奖期刊奖(当年全国仅10种科技期刊获此荣誉),2013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定的“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2001年起每年获得“百种杰出期刊”奖,2008年起一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2012年起连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荣誉称号,2019年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2024年入选卓越二期“中文领军期刊”,入选“中国科学院精品科技期刊试点”。
《物理学报》记录了我国物理学科研的历史,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作出过重要贡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期刊的使命更加艰巨,科技期刊工作者当与科学家团结合作、互相支持,共同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卓越发展,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再建新功。
《物理学报》特色栏目介绍:
一、数据论文
“数据论文”栏目发表物理学领域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可供同行重复使用的数据和数据集。
论文特点:
数据论文将文字叙述与数据集链接相结合,结构与普通研究论文相似,核心内容是数据或数据集,需详细介绍数据或数据集的获取方法、内容、可靠性验证和评估、使用方法(如使用的软件、数据深加工方法与步骤)和建议等,并阐明其对物理学研究的意义。投稿时,作者需提供数据下载地址,在摘要和数据可用性声明中标注数据DOI链接。小型数据集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投稿,较大数据集推荐提交到科学数据银行(ScienceData Bank)物理学报社区https://www.scidb.cn/c/wulixb存储。数据论文经审稿录用在《物理学报》出版后,相关数据将在国际化通用数据储存库正式发表并有独立的数据DOI。
数据要求:
(1)科学性,数据完整、可靠、可重复使用;
(2)规范性,论文和数据规范;
(3)创新性,与现有同类科学数据相比具有足够的新颖性和可重复使用的学术价值。
数据来源:
(1)作者原创数据;
(2)非原创数据,是已出版或发布的数据集的更完整描述和更新,或者从不同文献中提取数据汇编成新的数据集,以数据论文形式发表,均须提供足够的新内容,且获得相关数据授权并注明文献出处;
(3)对重要数据库的详细介绍和使用说明。
其他说明:
(1)与数据集相关的研究论文可以单独提前发表,互相可引用;
(2)数据论文署名作者与研究论文作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3)数据使用许可协议推荐CC-by4.0,但最终尊重作者意愿。
栏目责任编辑:张静 博士
电话:010-82649815
邮箱:zhangjing608@iphy.ac.cn
二、仪器与测量
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测量方法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基石。为支持我国科研仪器设备的研发和测量方法的发展,推动物理学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物理学报》开设“仪器与测量”栏目,重点关注物理学领域及其交叉学科有助于提升物理学研究水平的仪器研制与测量方法发展的创新性工作,推动科研仪器国产化,构建起前沿物理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的桥梁。
文章类型:原创性论文、研究快讯和综述。
涵盖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新型仪器的设计与研发;
2)现有仪器设备测量精度和应用范围的提升与拓展;
3)重要仪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方案;
4)物理测量极限水平的探索;
5)先进测量方法的改进、发展和应用;
6)高通量物理测量新方法与应用;
7)跨学科的测量问题、解决方案及测量技术的新应用;
8)尖端仪器及测量方法国际最新动态。
栏目责任编辑:吕国华博士
电话:010-82649241
邮箱:lvguohua@iphy.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