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树. 光子与相对论麦克斯韦分布电子散射的能谱角度谱研究. 物理学报,
2019, 68(1): 015201.
doi: 10.7498/aps.68.20181796
|
[2] |
李裕, 罗江山, 王柱, 杨蒙生, 邢丕峰, 易勇, 雷海乐. 铝纳米晶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24): 247803.
doi: 10.7498/aps.63.247803
|
[3] |
黄世娟, 张文帅, 刘建党, 张杰, 李骏, 叶邦角. 完美晶体中正电子体寿命计算的几种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物理学报,
2014, 63(21): 217804.
doi: 10.7498/aps.63.217804
|
[4] |
朱正和, 付依备. 分子XH(X=O, S, Se和 Te)中的正电子能级与正电子原子.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0302.
doi: 10.7498/aps.60.040302
|
[5] |
张杰, 陈祥磊, 郝颖萍, 叶邦角, 杜淮江. 闪锌矿结构晶体的正电子体寿命计算. 物理学报,
2010, 59(8): 5828-5832.
doi: 10.7498/aps.59.5828
|
[6] |
熊涛, 张杰, 陈祥磊, 叶邦角, 杜淮江, 翁惠民. 单晶固体中正电子波函数的计算. 物理学报,
2010, 59(10): 7374-7377.
doi: 10.7498/aps.59.7374
|
[7] |
郝颖萍, 陈祥磊, 成斌, 孔伟, 许红霞, 杜淮江, 叶邦角. SmFeAsO材料的正电子寿命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4): 2789-2794.
doi: 10.7498/aps.59.2789
|
[8] |
高飞, 山田亮子, 渡边光男, 刘华锋.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仪散射特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09, 58(5): 3584-3591.
doi: 10.7498/aps.58.3584
|
[9] |
王海云, 翁惠民, Ling C. C.. GaN/SiC异质结的慢正电子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9): 5906-5910.
doi: 10.7498/aps.57.5906
|
[10] |
陈祥磊, 郗传英, 叶邦角, 翁惠民. 碳纳米管束中的正电子理论.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695-6700.
doi: 10.7498/aps.56.6695
|
[11] |
施德恒, 孙金锋, 朱遵略, 刘玉芳. 中高能正电子被CO,HCl,NH3及SiH4散射的总截面. 物理学报,
2006, 55(5): 2228-2233.
doi: 10.7498/aps.55.2228
|
[12] |
罗诗裕, 邵明珠. 正弦平方势与正电子面沟道辐射的一般特征. 物理学报,
2006, 55(3): 1336-1340.
doi: 10.7498/aps.55.1336
|
[13] |
刘丽华, 董成, 邓冬梅, 陈镇平, 张金仓. Fe掺杂YBCO体系结构变化与团簇效应的正电子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4): 769-774.
doi: 10.7498/aps.50.769
|
[14] |
吴奕初, 朱梓英, 伊东芳子, 伊藤泰男. 镍中氢与缺陷互作用的正电子寿命和多普勒展宽研究. 物理学报,
1997, 46(2): 406-410.
doi: 10.7498/aps.46.406
|
[15] |
王波, 彭治林, 吴弯, 李世清, 王少阶, 刘皓, 谢洪泉. 导电聚合物聚醚聚氨酯的结构与导电性能的正电子湮没研究. 物理学报,
1996, 45(1): 153-160.
doi: 10.7498/aps.45.153
|
[16] |
李少甫, 刘强, 徐向东, 钱青, 陈学俊. 多重散射展开方法应用于正电子-氢原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6): 911-917.
doi: 10.7498/aps.42.911
|
[17] |
韩荣典, 郭学哲, 翁惠民, 谢力, 张少强. 慢正电子束产生实验. 物理学报,
1988, 37(9): 1517-1521.
doi: 10.7498/aps.37.1517
|
[18] |
王蕴玉, 潘孝良, 雷振玺, 杨巨华. 用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快离子导体. 物理学报,
1987, 36(4): 514-517.
doi: 10.7498/aps.36.514
|
[19] |
杨洪宁, 林步镇, 方俊鑫. 准正电子偶素弛豫机制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6, 35(6): 697-703.
doi: 10.7498/aps.35.697
|
[20] |
程开甲. 电子与质子散射之辐射纠正. 物理学报,
1951, 8(2): 111-122.
doi: 10.7498/aps.8.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