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昇, 王超, 史浩东, 付强, 李英超. 分孔径离轴同时偏振超分辨率成像光学系统像差校正. 物理学报,
2022, 71(21): 214201.
doi: 10.7498/aps.71.20220946
|
[2] |
梁殿明, 王超, 史浩东, 刘壮, 付强, 张肃, 战俊彤, 余益欣, 李英超, 姜会林. 基于Zernike模型系数优化的椭球型窗口光学系统像差校正. 物理学报,
2020, 69(24): 244203.
doi: 10.7498/aps.69.20200933
|
[3] |
操超, 廖志远, 白瑜, 范真节, 廖胜. 基于矢量像差理论的离轴反射光学系统初始结构设计. 物理学报,
2019, 68(13): 134201.
doi: 10.7498/aps.68.20190299
|
[4] |
李旸晖, 郝翔, 史召邑, 帅少杰, 王乐. 光学薄膜诱导偏振像差对大数值孔径光学系统聚焦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15): 154214.
doi: 10.7498/aps.64.154214
|
[5] |
唐艳秋, 孙强, 赵建, 姚凯男. 一种基于全息术的光学系统闭环像差补偿方法. 物理学报,
2015, 64(2): 024206.
doi: 10.7498/aps.64.024206
|
[6] |
孙金霞, 潘国庆, 刘英. 面对称光学系统的初级波像差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9): 094203.
doi: 10.7498/aps.62.094203
|
[7] |
周立伟, 公慧, 张智诠, 张轶飞. 两电极静电同心球系统的近轴电子光学及其空间-时间像差. 物理学报,
2010, 59(8): 5459-5466.
doi: 10.7498/aps.59.5459
|
[8] |
周立伟, 公慧, 张智诠, 张轶飞. 两电极静电同心球系统的成像电子光学及其空间-时间像差. 物理学报,
2010, 59(8): 5450-5458.
doi: 10.7498/aps.59.5450
|
[9] |
孙富宇, 吴振华, 张开春. 高电流密度圆柱状电子光学系统设计. 物理学报,
2010, 59(3): 1721-1725.
doi: 10.7498/aps.59.1721
|
[10] |
周立伟, 李 元, 张智诠, M. A. Monastyrski, M. Y. Schelev. 静电聚焦同心球系统验证电子光学成像系统的时间像差理论. 物理学报,
2005, 54(8): 3597-3603.
doi: 10.7498/aps.54.3597
|
[11] |
周立伟, 李 元, 张智诠, M. A. Monastyrski, M. Y. Schelev. 直接积分法研究电子光学成像系统的时间像差理论. 物理学报,
2005, 54(8): 3591-3596.
doi: 10.7498/aps.54.3591
|
[12] |
许超, 张静娟, 陈俊本. 用于圆对称光束波前变换的位相型光学系统. 物理学报,
1993, 42(8): 1245-1251.
doi: 10.7498/aps.42.1245
|
[13] |
宋菲君. 具有对称性象差的光学系统成象积分算子谱分析. 物理学报,
1992, 41(5): 750-758.
doi: 10.7498/aps.41.750
|
[14] |
詹达三. 关于光学系统中空间关联函数的位相恢复问题. 物理学报,
1982, 31(3): 393-396.
doi: 10.7498/aps.31.393
|
[15] |
西门纪业. 存在初级象差下电子和离子光学系统中刘维定理的应用. 物理学报,
1981, 30(10): 1318-1324.
doi: 10.7498/aps.30.1318
|
[16] |
西门纪业. 复合浸没物镜的电子光学性质和像差理论. 物理学报,
1957, 13(4): 339-356.
doi: 10.7498/aps.13.339
|
[17] |
吴全德. 在发射式电子光学系统中,光电子速度分布对像品质的影响(Ⅱ). 物理学报,
1957, 13(1): 78-89.
doi: 10.7498/aps.13.78
|
[18] |
吴全德. 在发射式电子光学系统中,初速度按麥克斯韋分布时像的品质. 物理学报,
1957, 13(1): 90-100.
doi: 10.7498/aps.13.90
|
[19] |
吴美珍. 旋转对称电子光学系统中的五级横向像差. 物理学报,
1957, 13(3): 181-206.
doi: 10.7498/aps.13.181
|
[20] |
吴全德. 在发射式电子光学系统中光电子速度分布对像质量的影响(I). 物理学报,
1956, 12(5): 419-438.
doi: 10.7498/aps.12.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