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观荣, 郑怡婷, 徐琼怡, 裴笑山, 耿玥, 严冬, 杨红. 闭合回路相干增益原子系统中完美非互易反射光放大. 物理学报,
2024, 73(12): 126401.
doi: 10.7498/aps.73.20240347
|
[2] |
李福建, 高妍琦, 赵晓晖, 季来林, 王伟, 黄秀光, 马伟新, 隋展, 裴文兵. 诱导空间非相干束匀滑技术的近区特性及改善技术. 物理学报,
2018, 67(17): 175201.
doi: 10.7498/aps.67.20180533
|
[3] |
白云鹤, 臧瑞环, 汪盼, 荣腾达, 马凤英, 杜艳丽, 段智勇, 弓巧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非相干数字全息单次曝光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6): 064202.
doi: 10.7498/aps.67.20172127
|
[4] |
张磊, 陈子阳, 崔省伟, 刘绩林, 蒲继雄. 非均匀部分相干光束在自由空间中的传输. 物理学报,
2015, 64(3): 034205.
doi: 10.7498/aps.64.034205
|
[5] |
翟岱亮, 雷虎民, 李海宁, 李炯, 邵雷. 概率假设密度滤波的物理空间意义. 物理学报,
2014, 63(20): 200204.
doi: 10.7498/aps.63.200204
|
[6] |
李金才, 彭宇行, 朱敏, 陈鹏. 基于空间自适应非凸正则项全变差相干斑噪声抑制. 物理学报,
2014, 63(18): 189501.
doi: 10.7498/aps.63.189501
|
[7] |
韩建, 巴音贺希格, 李文昊. 全息光栅曝光系统中空间滤波器孔径与激光束腰关系的选择方法. 物理学报,
2012, 61(8): 084202.
doi: 10.7498/aps.61.084202
|
[8] |
黄永平, 赵光普, 肖希, 王藩侯. 部分空间相干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的有效曲率半径. 物理学报,
2012, 61(14): 144202.
doi: 10.7498/aps.61.144202
|
[9] |
吉选芒, 姜其畅, 刘劲松. 光折变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族统一理论.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4205.
doi: 10.7498/aps.61.074205
|
[10] |
吉选芒, 姜其畅, 刘劲松. 含分压电阻的非相干耦合光折变屏蔽光伏空间孤子对. 物理学报,
2010, 59(7): 4701-4706.
doi: 10.7498/aps.59.4701
|
[11] |
崔虎, 张冰志, 佘卫龙. 非相干耦合的亮和暗光伏空间孤子对的偏转特性. 物理学报,
2010, 59(3): 1823-1830.
doi: 10.7498/aps.59.1823
|
[12] |
张 宇, 侯春风, 孙秀冬. 双光子光折变介质中的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 物理学报,
2007, 56(6): 3261-3265.
doi: 10.7498/aps.56.3261
|
[13] |
陈园园, 王奇, 施解龙. 非相干多分量空间双稳态孤子. 物理学报,
2004, 53(4): 1070-1075.
doi: 10.7498/aps.53.1070
|
[14] |
陈园园, 王 奇, 施解龙. 空间非相干多分量光束构成的非相干耦合屏蔽孤子对. 物理学报,
2004, 53(9): 2980-2985.
doi: 10.7498/aps.53.2980
|
[15] |
陆 猗, 刘思敏, 郭 儒, 杨立森, 黄春福, 汪大云. 完全非相干白光一维光生伏打暗空间孤子. 物理学报,
2003, 52(12): 3075-3081.
doi: 10.7498/aps.52.3075
|
[16] |
王晓生, 佘卫龙. 部分空间非相干光光伏空间孤子. 物理学报,
2002, 51(3): 573-577.
doi: 10.7498/aps.51.573
|
[17] |
邢永忠, 徐躬耦. 经典混沌系统在相应于初始相干态的量子子空间中的随机性. 物理学报,
1999, 48(5): 769-774.
doi: 10.7498/aps.48.769
|
[18] |
张彬, 吕百达. 含空间滤波器的激光放大系统的逆问题. 物理学报,
1998, 47(1): 1-8.
doi: 10.7498/aps.47.1
|
[19] |
宋菲君. 具有对称性象差的光学系统成象积分算子谱分析. 物理学报,
1992, 41(5): 750-758.
doi: 10.7498/aps.41.750
|
[20] |
王桂英, 赵九源, 张明科, 范滇元, 崔志光. 钕玻璃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空间滤波器的基本研究. 物理学报,
1985, 34(2): 171-181.
doi: 10.7498/aps.34.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