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成伟, 彭 勇, 潘善林, 张浩力, 力虎林. α-Fe纳米线阵列膜磁各向异性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99, 48(11): 2146-2150.
doi: 10.7498/aps.48.2146
|
[2] |
隋郁, 苏文辉, 郑凡磊, 许大鹏. NiFe2O4纳米固体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97, 46(12): 2442-2453.
doi: 10.7498/aps.46.2442
|
[3] |
张林. 包钴型r-Fe2O3磁粉各向异性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7): 1167-1173.
doi: 10.7498/aps.41.1167
|
[4] |
都有为, 邱子强, 唐焕, J. C. WALKER. 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YBa2Cu3O7-δ中的磁有序. 物理学报,
1990, 39(3): 472-478.
doi: 10.7498/aps.39.472
|
[5] |
黄志高, 林肇华. 非晶态铁磁Fe-Ni基合金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89, 38(5): 834-839.
doi: 10.7498/aps.38.834
|
[6] |
刘荣川, 夏元复, 王述新, 李玉魁, 颜其洁, 陈懿, 刘海洋. 用穆斯堡尔谱研究Eu2O3在载体表面上的分散度. 物理学报,
1986, 35(2): 243-246.
doi: 10.7498/aps.35.243
|
[7] |
罗河烈, 王祝丰. 包钴对α-Fe2O3粉末Morin相变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6, 35(4): 489-496.
doi: 10.7498/aps.35.489
|
[8] |
杨燮龙, 顾元吉, 唐焕, 何瑞芸, 何丕模. LiZn铁氧体磁结构的穆斯堡尔研究. 物理学报,
1985, 34(9): 1133-1139.
doi: 10.7498/aps.34.1133
|
[9] |
夏元复, 刘荣川, 王述新, 夏诚忠, 沈德芳. 包钴型γ-Fe2O3磁粉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85, 34(9): 1185-1190.
doi: 10.7498/aps.34.1185
|
[10] |
孙克, 冯远冰, 罗河烈, 李士, 邵涵如. 高密度磁记录材料——金属磁粉的穆斯堡尔效应研究. 物理学报,
1984, 33(5): 701-705.
doi: 10.7498/aps.33.701
|
[11] |
罗河烈, 文亦汀, 孙克, 冯远冰, 黄锡成. 表面效应对γ-Fe2O3微粉饱和磁化强度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3, 32(6): 812-818.
doi: 10.7498/aps.32.812
|
[12] |
都有为, 陆怀先, 张毓昌, 惠立人, 王挺祥. LaxBa1-xFe12-xZnxO19铁氧体磁性与穆斯堡尔谱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3, 32(2): 168-175.
doi: 10.7498/aps.32.168
|
[13] |
金明芝, 于恩华, 孙绍周. Fe-Ni殷钢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83, 32(7): 947-953.
doi: 10.7498/aps.32.947
|
[14] |
都有为, 陆怀先, 王挺祥, 王亚旗. 界面活性剂对Fe3O4磁性与穆斯堡尔谱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2, 31(10): 1417-1422.
doi: 10.7498/aps.31.1417
|
[15] |
李士, 邵涵如, 罗河烈, 凌启芬, 孙克. 超细颗粒γ-Fe2O3微粉包钴前后的各向异性. 物理学报,
1982, 31(9): 1250-1255.
doi: 10.7498/aps.31.1250
|
[16] |
都有为, 胡迺雄, 陆怀先, 张毓昌, 顾秀石. 辐射损伤对α-Fe2O3穆斯堡尔谱线形状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1, 30(6): 832-834.
doi: 10.7498/aps.30.832
|
[17] |
罗河烈, 孙克, 冯远冰, 龚伟, 章志英. 包钴型γ-Fe2O3磁粉矫顽力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1, 30(5): 642-649.
doi: 10.7498/aps.30.642
|
[18] |
张毓昌, 李正宇, 焦洪震, 翟宏如. 用穆斯堡尔谱研究锶铁氧体. 物理学报,
1980, 29(9): 1210-1213.
doi: 10.7498/aps.29.1210
|
[19] |
罗河烈;龚伟;刘丁柱;孙克. 包钴型r_Fe_2_O_3磁粉矫顽力增大原因的探讨. 物理学报,
1979, 28(4): 534-543.
doi: 10.7498/aps.28.534
|
[20] |
李国栋, 徐英庭. 铋钙钒石榴石型铁氧体穆斯堡尔效应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76, 25(5): 444-449.
doi: 10.7498/aps.25.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