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庞晓娟, 赵凯玥, 何航宇, 张宁波, 蒋臣威. 靛红双氮二苯腙分子开关的光致异构化机理. 物理学报,
2024, 73(17): 173101.
doi: 10.7498/aps.73.20240461
|
[2] |
孙悦, 曲斌, 全保刚. 碳纳米管/二硒化钼有机玻璃的非线性吸收、非线性散射和光限幅特性. 物理学报,
2018, 67(23): 236201.
doi: 10.7498/aps.67.20181583
|
[3] |
冯丙辰, 方晟, 张立国, 李红, 童节娟, 李文茜.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非线性γ谱分析方法. 物理学报,
2013, 62(11): 112901.
doi: 10.7498/aps.62.112901
|
[4] |
王丽, 卢成. 四能级原子系统中非线性电磁感应吸收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4203.
doi: 10.7498/aps.60.044203
|
[5] |
李英德, 李宗良, 冷建材, 李伟, 王传奎. 光致异构体开关特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3101.
doi: 10.7498/aps.60.073101
|
[6] |
黄晓明, 陶丽敏, 郭雅慧, 高 云, 王传奎. 一种新型双共轭链分子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5): 2570-2576.
doi: 10.7498/aps.56.2570
|
[7] |
黎扬钢, 佘卫龙, 王红成. 光致异构聚合物中相互作用光学空间孤子对的垂直光调控. 物理学报,
2007, 56(4): 2229-2236.
doi: 10.7498/aps.56.2229
|
[8] |
黎扬钢, 佘卫龙. 光致异构聚合物中光学空间孤子的垂直全光调控. 物理学报,
2007, 56(2): 895-901.
doi: 10.7498/aps.56.895
|
[9] |
李燕明, 陈理想, 佘卫龙. 光致异构全光逻辑门理论与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895-5902.
doi: 10.7498/aps.56.5895
|
[10] |
邓罗根, 罗丽媛. 存在光致异构化情况下掺杂液晶非线性增强因子的微观形式. 物理学报,
2007, 56(3): 1480-1488.
doi: 10.7498/aps.56.1480
|
[11] |
黎扬钢, 王晓生, 佘卫龙, 江德生. 光致异构聚合物材料中暗条纹的Y型分裂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2): 5663-5670.
doi: 10.7498/aps.54.5663
|
[12] |
吴建伟, 夏光琼, 吴正茂.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非线性光纤环镜的光脉冲压缩器的设计模型和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2004, 53(4): 1105-1109.
doi: 10.7498/aps.53.1105
|
[13] |
刘思敏, 赵红娥, 郭 儒, 汪大云, 高垣梅, 黄春福, 陆 猗. 测量光折变非线性参量动态行为的一种新方法. 物理学报,
2004, 53(6): 1735-1741.
doi: 10.7498/aps.53.1735
|
[14] |
梁检初, 王晓生, 罗锻斌, 佘卫龙, 吴水珠, 曾 钫, 唐 天, 姚胜兰. 掺杂偶氮苯聚合物光致异构Z扫描测量及其理论解释. 物理学报,
2004, 53(10): 3596-3600.
doi: 10.7498/aps.53.3596
|
[15] |
梁忠诚, 明海, 王沛, 章江英, 龙云泽, 夏勇, 谢建平, 张其锦. 偶氮液晶聚合物中的非线性光致双折射. 物理学报,
2001, 50(12): 2482-2486.
doi: 10.7498/aps.50.2482
|
[16] |
冯量, 霍裕昆. 稀薄等离子体中逆轫致吸收的非线性强光效应. 物理学报,
1995, 44(12): 1894-1903.
doi: 10.7498/aps.44.1894
|
[17] |
杨光参. q振子光场模型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理论. 物理学报,
1994, 43(4): 521-529.
doi: 10.7498/aps.43.521
|
[18] |
臧维平, 田建国, 张光寅. 厚光学非线性介质Z扫描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4, 43(3): 476-482.
doi: 10.7498/aps.43.476
|
[19] |
杜功焕. 非线性有限束光声效应理论. 物理学报,
1988, 37(5): 769-775.
doi: 10.7498/aps.37.769
|
[20] |
甘子钊, 杨国桢, 冯克安, 黄锡毅. 多原子分子在强红外激光场作用下的多光子光致离解理论. 物理学报,
1978, 27(6): 664-680.
doi: 10.7498/aps.27.6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