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锐, 高翔, 曾德灵, 顾春, 岳现房, 李家明. 离化态原子基态电子结构特征与轨道竞争规律. 物理学报,
2016, 65(14): 140702.
doi: 10.7498/aps.65.140702
|
[2] |
王瑞荣, 熊俊, 王伟, 安红海, 方智恒, 贾果. 高度离化的钼离子细致结构能谱测量. 物理学报,
2012, 61(24): 242901.
doi: 10.7498/aps.61.242901
|
[3] |
桑萃萃, 王永军, 万建杰, 丁晓彬, 董晨钟. 高离化态金离子的辐射复合及其退激发过程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6): 3871-3877.
doi: 10.7498/aps.59.3871
|
[4] |
杨宁选, 蒋军, 颉录有, 董晨钟. 高离化态类氖离子的电子碰撞激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2): 918-924.
doi: 10.7498/aps.59.918
|
[5] |
郑曙东, 李博文, 李冀光, 董晨钟, 袁文渊. 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高离化态离子能级和波函数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3): 1556-1562.
doi: 10.7498/aps.58.1556
|
[6] |
颉录有, 张志远, 董晨钟, 蒋 军. 高离化态类镍离子电子碰撞激发过程的相对论扭曲波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249-6258.
doi: 10.7498/aps.57.6249
|
[7] |
师应龙, 董晨钟, 张登红, 符彦飙. 高离化态Hg和U离子的双电子复合过程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 88-95.
doi: 10.7498/aps.57.88
|
[8] |
董晨钟, 符彦飙. 高离化态Cu18+离子的双电子复合及共振转移激发过程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 107-111.
doi: 10.7498/aps.55.107
|
[9] |
张程华, 邱 巍, 辛俊丽, 牛英煜, 王晓伟, 王京阳. 电子碰撞下氢原子单离化反应三重微分散射截面的计算. 物理学报,
2003, 52(10): 2449-2452.
doi: 10.7498/aps.52.2449
|
[10] |
董晨钟, 符彦飙, 颉录有, 李鹏程, 丁晓彬. 高离化类Ne铕离子的双电子伴线结构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3, 52(1): 63-66.
doi: 10.7498/aps.52.63
|
[11] |
陈 波, 朱正和. 高离化金离子态-态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物理学报,
2003, 52(9): 2145-2148.
doi: 10.7498/aps.52.2145
|
[12] |
张穗萌, 陈长进, 徐克尊. 低能电子离化He原子(e,2e)反应中的动力学屏蔽. 物理学报,
1999, 48(3): 453-460.
doi: 10.7498/aps.48.453
|
[13] |
张穗萌, 陈长进, 施启存, 徐克尊. 低能电子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 物理学报,
1997, 46(12): 2320-2324.
doi: 10.7498/aps.46.2320
|
[14] |
饶建国, 习金华, 李白文. 强磁场中氢原子自离化态的能级及宽度. 物理学报,
1995, 44(12): 1886-1893.
doi: 10.7498/aps.44.1886
|
[15] |
孟续军, 孙永盛, 李世昌. 原子平均离化度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94, 43(3): 345-350.
doi: 10.7498/aps.43.345
|
[16] |
刘磊, 李家明. 原子体系近核区电子波函数振幅(Ⅰ)——离化态原子高能光电离过程. 物理学报,
1991, 40(12): 1922-1928.
doi: 10.7498/aps.40.1922
|
[17] |
刘磊, 李家明. 原子体系近核区电子波函数振幅(Ⅱ)——离化态原子近核区电子波函数振幅. 物理学报,
1991, 40(12): 1929-1933.
doi: 10.7498/aps.40.1929
|
[18] |
鲍敏琪, 仝晓民, 李家明. 离化态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物理学报,
1989, 38(11): 1802-1808.
doi: 10.7498/aps.38.1802
|
[19] |
刘磊, 仝晓民, 李家明. 离化态铁原子光电离截面研究. 物理学报,
1988, 37(11): 1800-1806.
doi: 10.7498/aps.37.1800
|
[20] |
李家明, 赵中新. 离化态原子Kα射线移位的规律. 物理学报,
1981, 30(1): 105-110.
doi: 10.7498/aps.3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