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晨, 刘琴, 张童, 封东来. 电子型FeSe基高温超导体的磁通束缚态与Majorana零能模. 物理学报,
2021, 70(1): 017401.
doi: 10.7498/aps.70.20201673
|
[2] |
吕志忠, 张天祺, 钟功祥. 双色场诱导气体产生相干可控的四次谐波. 物理学报,
2015, 64(17): 174204.
doi: 10.7498/aps.64.174204
|
[3] |
卢发铭, 夏元钦, 张盛, 陈德应. 飞秒强激光脉冲驱动Ne高次谐波蓝移产生相干可调谐极紫外光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 024212.
doi: 10.7498/aps.62.024212
|
[4] |
李玉叶, 贾冰, 古华光. 白噪声诱发Morris-Lecar模型构成的Ⅱ型兴奋网络产生多次空间相干共振.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0504.
doi: 10.7498/aps.61.070504
|
[5] |
李文胜, 罗时军, 黄海铭, 张琴, 付艳华. 由单负材料组成的一维对称型光子晶体中的隧穿模. 物理学报,
2012, 61(17): 174101.
doi: 10.7498/aps.61.174101
|
[6] |
张东, 张磊, 史久林, 石锦卫, 弓文平, 刘大禾.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线宽压缩及时间相干性. 物理学报,
2012, 61(6): 064212.
doi: 10.7498/aps.61.064212
|
[7] |
曲照军, 马晓光, 徐秀玮, 杨传路. 可控三模纠缠相干态的产生. 物理学报,
2012, 61(3): 034206.
doi: 10.7498/aps.61.034206
|
[8] |
王淑静, 马善钧. 由光分束器和起偏器混合产生的三模纠缠态表象.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0302.
doi: 10.7498/aps.60.030302
|
[9] |
张晓波, 张 巍, 舒方杰, 李永平. 相反拓扑指数的Laguerre-Gaussian模的产生和模间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 213-217.
doi: 10.7498/aps.56.213
|
[10] |
谭世杰, 郑 坚. 不同加热机制产生的超热电子的相干渡越辐射谐波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2): 7132-7137.
doi: 10.7498/aps.56.7132
|
[11] |
曾庆刚, 文侨, 张彬. 截断平顶光束的广义M2因子和相干模分解. 物理学报,
2004, 53(5): 1357-1361.
doi: 10.7498/aps.53.1357
|
[12] |
刘婷婷, 王大威, 陆伟新, 孙 泉, 杨 宏, 蒋红兵, 龚旗煌. 双光束相干控制产生多次谐波的实验验证. 物理学报,
2003, 52(4): 864-869.
doi: 10.7498/aps.52.864
|
[13] |
刘东峰, 陈国夫, 白晋涛, 王贤华. 被动高阶谐波锁模掺Er3+光纤激光超短光脉冲的产生及其放大. 物理学报,
2000, 49(2): 241-246.
doi: 10.7498/aps.49.241
|
[14] |
张 彬, 马 虹, 吕百达. 双曲正弦高斯光束的M2因子和相干模分解. 物理学报,
1999, 48(10): 1869-1874.
doi: 10.7498/aps.48.1869
|
[15] |
张 彬, 吕百达. 多模激光的模相关和相干模表示. 物理学报,
1999, 48(1): 58-64.
doi: 10.7498/aps.48.58
|
[16] |
丁 武. 预群聚电子束发出的超辐射脉冲的推迟效应、寿命和相干条件. 物理学报,
1999, 48(1): 74-77.
doi: 10.7498/aps.48.74
|
[17] |
丁武. 由基模群聚产生的相干谐波的功率减少和电子束质量. 物理学报,
1996, 45(2): 201-204.
doi: 10.7498/aps.45.201
|
[18] |
范安辅, 王志伟, 孙年春. 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相干光场的相位涨落和相干性的时间特性. 物理学报,
1995, 44(4): 536-544.
doi: 10.7498/aps.44.536
|
[19] |
许晶波, 刘宜昌, 高孝纯. 二次型含时间的谐振子系统的压缩态和压缩相干态. 物理学报,
1995, 44(2): 216-224.
doi: 10.7498/aps.44.216
|
[20] |
林尊琪, 谭维翰, 顾敏, 梅广, 潘成明, 余文炎, 邓锡铭. 激光平面靶3ω0/2谐波空间精细结构的时间和光谱特性. 物理学报,
1986, 35(4): 459-466.
doi: 10.7498/aps.35.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