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62年  18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目录
铝在疲劳载荷作用下所发生的基本过程
葛庭燧, 王中光
1962, 18(8): 379-391. doi: 10.7498/aps.18.379
摘要:
【摘 要】进行了99.6%工业纯铝和99.99%高纯铝(退火和冷加工)的扭转疲劳试验,测定了经过各种应力循环数N以后的滞后迴线的形状和面积,从而算出了在每次循环中的能量消耗ΔE和最大抗扭矩Tm。对于所得到的ΔE-N曲线和Tm-N曲线进行了分析,并与在疲劳试验的各个阶段对于试样表面所作的金相观测结果作了比较,认为在试样中未出现局部滑移区以前,引起ΔE和Tm的基本过程是空位对于位错的钉紥作用,这是一种体积效应,但是在局部滑移区出现以后,这种滑移区引起额外的能量消耗,而对于Tm的影响并不显著,因而在这个阶段里Tm和ΔE的变化便不再彼此相对应。这种分析可以澄清过去文献中关于ΔE和Tm(代表硬度变化)在疲劳过程中的变化的许多互不一致的结果。假定实验所观测到的曲线是这两种过程(整体过程和局部过程)所引起的效应的迭加,并且假定这两种过程对于ΔE和Tm的贡献由于疲劳振幅的大小、试样的处理状态(退火或冷加工)以及所合杂质之不同而异,可以满意地解释实验所观测到的各种曲线的形状和位置。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在疲劳载荷下含铜4%的铝合金中的位错钉扎和解脱
葛庭燧, 王中光
1962, 18(8): 392-399. doi: 10.7498/aps.18.392
摘要:
【摘 要】用Al-4%Cu合金进行了恆应变扭转疲劳试验,观察到ΔE在起始阶段下降直至接近零值,经过一定的疲劳循环数以后又重新上升。金相观测的结果指出,ΔE的重新上升对应着滑移区的突然变得集中。这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以前所作的假设,即局部化滑移区的出现是引起ΔE的一种基本过程。在疲劳载荷下的Tm在超始阶段上升,但上升至最高值并保持此值经过一定的疲劳循环数以后,出现骤然的下降,这正对应着ΔE的重新上升。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反映着在前期疲劳载荷下被钉紥的位错得到了骤然的解脱。初步认为,位错的被钉紥和随后得到解脱的过程,是由于在疲劳初期所形成的溶质铜原子气团沿着位错线的某些有利地段富集成核,同时使位错线上的另一些地段从溶质原子中解脱出来。随着富集核的逐惭增大,和其间的得到了解脱的位错段的长度的逐渐增加到某一临界值,便在疲劳载荷下出现了位错“雪崩”的现象,产生了大量的新位错,这使Tm骤然降低,并且导致局部滑移地区的形成,从而使ΔE重新增加。
时效、断续载荷和再溶处理对于铝铜合金的疲劳过程的影响
葛庭燧, 黄元士, 王中光
1962, 18(8): 400-410. doi: 10.7498/aps.18.400
摘要:
【摘 要】本文研究了各种处理对于含铜1%、2%和4%的铝合金在疲劳载荷下ΔE和Tm的变化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金相观测。用Al-1%Cu合金所进行的试验指出,当外加扭应变较大时,ΔE和Tm曲线的形状类似于高纯铝或工业纯铝;当扭应变较小时,或在室温进行预先时效后,曲线的形状类似于Al-4%Cu合金。这些结果都可以根据溶质原子对于位错的交互作用的看法得到解释。对于Al-1%Cu和Al-2%Cu合金进行了断续的疲劳载荷试验,结果证明了ΔE在疲劳后期的上升是由于试样里出现了集中的粗滑移区,而不是由于疲劳载荷引起了过时效从而使试样发生软化的结果。用Al-4%Cu合金进行了疲劳和再溶处理的试验,根据ΔE和Tm曲线的表现情况来看,认为如在ΔE的后期上升后立即对试样进行再溶处理,即可以使试样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但当ΔE上升过了一个时期以后,由于试样中已有裂缝出现,对试样进行再溶处理,反足以加速试样的断裂。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总结出两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推论:(1)由于粗滑移带的出现是形成疲劳裂缝的先声,所以有可能通过测量ΔE的方法来查知初发裂缝的形成;(2)通过加入合金元素和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可以推迟粗滑移带的出现,从而提高铝合金试样的疲劳寿命。
电力系统非线性振荡过程的图析
鲍城志
1962, 18(8): 411-421. doi: 10.7498/aps.18.411
摘要:
【摘 要】在本论文里,作者对一个由下列形式的三阶非线性微分方程A(d3δ)/(dt3)+(d2δ)/(dt2)-Acotδ(dδ)/(dt)(d2δ)/(dt2)+((PiA)/M)cotδ+Csin2δ)(dδ)/(dt)+ +Bsinδ-(Pi)/M=0。所表征的电力机械振荡问题,进行了透彻的拓扑形象分析,并提出了一简易图解法来计算这振荡系统的性能。文中还举出一实例来说明这种分析方法。
动量6.8Бзв/сπ-介子与核子的非弹性作用的研究
王樹芬, 郑蒲英, 罗春燻, 任敬儒
1962, 18(8): 422-434. doi: 10.7498/aps.18.422
摘要:
【摘 要】利用核乳胶对动量为6.8±0.6Бэв/c的π-介子与核子非弹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积累了138个事例。作用中的次级带电粒子在入射的π-介子与核子质心系中的角分布与动量分布等和前人结果一致,并且基本上可以用边缘碰撞机制来说明。利用这些事例和在相同条件下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质子数据,计算了全部次级粒子(除质子外)在它们自己系统中的总能量ω。作ω的分布,并和边缘碰撞1π交换近似计算的理论曲线作比较,在ω=1.93和1.58Бэв附近,实验值各有一高峯突出于理论曲线之外。本文中对这二个峯的存在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