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22卷 第6期
1966, 22(6): 647-658.
doi: 10.7498/aps.22.647
摘要:
用扭摆法测出钼的晶界内耗峯,频率约为1周/秒,峯温在1020℃附近,渗氧或渗碳可使晶界峯消失,但在较低温度出现合金晶界峯:氧峯在890℃附近;碳峯在925℃附近。由于钼单晶的内耗曲线上没有出现这些峯,故可认为都是晶界弛豫引起,如果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又在960℃和985℃附近出现两个合金晶界峯,用改变频率方法求得各峯激活能,其相对大小与各峯的峯温次序相同,即氧晶界峯的激活能最小(80千卡/克分子);碳晶界峯次之(98千卡/克分子);纯钼晶界峯最大(119千卡/克分子);其他两个峯激活能略小于纯钼晶界峯。配合了断口金相试验,观察到当有氧峯出现时断口晶界面上有黑色氧化物沉淀粒子;当有碳峯出现时,晶界面上有羽毛状碳化物;当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存在时,也即当内耗曲线上出现960℃和985℃交互作用峯时,晶界面上有大量的有黑圈的白色沉淀物。从以上结果我们对少量间隙杂质在钼的晶界脆性中所起作用,特别是氧和碳同时存在时能起改善脆性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看法。
用扭摆法测出钼的晶界内耗峯,频率约为1周/秒,峯温在1020℃附近,渗氧或渗碳可使晶界峯消失,但在较低温度出现合金晶界峯:氧峯在890℃附近;碳峯在925℃附近。由于钼单晶的内耗曲线上没有出现这些峯,故可认为都是晶界弛豫引起,如果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又在960℃和985℃附近出现两个合金晶界峯,用改变频率方法求得各峯激活能,其相对大小与各峯的峯温次序相同,即氧晶界峯的激活能最小(80千卡/克分子);碳晶界峯次之(98千卡/克分子);纯钼晶界峯最大(119千卡/克分子);其他两个峯激活能略小于纯钼晶界峯。配合了断口金相试验,观察到当有氧峯出现时断口晶界面上有黑色氧化物沉淀粒子;当有碳峯出现时,晶界面上有羽毛状碳化物;当试样中同时有氧和碳存在时,也即当内耗曲线上出现960℃和985℃交互作用峯时,晶界面上有大量的有黑圈的白色沉淀物。从以上结果我们对少量间隙杂质在钼的晶界脆性中所起作用,特别是氧和碳同时存在时能起改善脆性的作用提出了一种看法。
1966, 22(6): 659-668.
doi: 10.7498/aps.22.659
摘要:
本文从点阵间隔、密度以及衍射强度的测量详尽地研究了Al-Ni合金在δ相区内的结构变化。点阵间隔的量度表明:在不到4原子百分数的狭隘均匀范围内,α和c初则随Ni含量的增加而递减,过理想成分Ni2Al3以后,则又随Ni含量的增加而递增;也就是说,α和c在理想成分处同时出现最小值。密度和衍射强度的数据无可辩驳地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当Ni含量少于理想成分时,每晶胞所含的原子数恒为5,Al原子无规地替代了在赝立方体心位置上的部分Ni原子;当Ni含量超出理想成分时,每晶胞所含的原子数多于5,多余的Ni原子无规地填充到原来在理想结构中所空出的部分体心位置上去。决定这些变化的主要困素是基本结构单位内所含的平均价电子数,在δ相区内,每基本结构单位即每赝立方体的平均价电子数不能小于3。δ相和同一系统中的β相适成互补的对应关系,它是合金相缺陷点阵的一种新类型。
本文从点阵间隔、密度以及衍射强度的测量详尽地研究了Al-Ni合金在δ相区内的结构变化。点阵间隔的量度表明:在不到4原子百分数的狭隘均匀范围内,α和c初则随Ni含量的增加而递减,过理想成分Ni2Al3以后,则又随Ni含量的增加而递增;也就是说,α和c在理想成分处同时出现最小值。密度和衍射强度的数据无可辩驳地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当Ni含量少于理想成分时,每晶胞所含的原子数恒为5,Al原子无规地替代了在赝立方体心位置上的部分Ni原子;当Ni含量超出理想成分时,每晶胞所含的原子数多于5,多余的Ni原子无规地填充到原来在理想结构中所空出的部分体心位置上去。决定这些变化的主要困素是基本结构单位内所含的平均价电子数,在δ相区内,每基本结构单位即每赝立方体的平均价电子数不能小于3。δ相和同一系统中的β相适成互补的对应关系,它是合金相缺陷点阵的一种新类型。
1966, 22(6): 669-697.
doi: 10.7498/aps.22.669
摘要:
本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全面地研究了Cu-Au二元系合金经不同时间(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熟炼后缓冷到室温,以及在300℃和600℃淬炼后的物相与相转变过程;精确地测定了点阵间隔,以研究其随成份和热处理的变迁;探讨了长周期超结构的堆垜周期同成份和温度的关系;并用保持不同热处理时间后淬炼的方法来研究等原子成份处的有序化过程。在上述的热处理条件下,整个二元系共出现了六种不同的相:α1是Au在Cu中的固溶体,α′1是相当于Cu3Au的超结构,α2是Cu在Au中的固溶体,α′2是相当于CuAu3的超结构,k是相当于CuAuⅠ的超结构,k′是相当于CuAuⅡ的超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加长,有序区逐渐扩大,二相区逐渐缩小,在一年缓冷的合金,二相区几乎完全消失。因此作者认为:Cu-Au系的二相共存是处于介稳状态,以α′2相而论,最清晰的超结构线并不出现在化学计量成份而在68at.%Au。在等原子成份两边所出现的k′相,当合金经一年熟炼之后,一部分又变成了k相,在等原子成份处,k相和k′相的最高转变温度都并不恰好在等原子成份,而在于或小于49at.%Au。点阵间隔的量度表明:基本单胞平均点阵间隔同成份的关系是正偏离Vegard定律的连续曲线。在α和α′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而递增。在Au含量小于等原子成份的k′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而递增,c值则反而递减,同时c/α愈来愈偏离1。而在Au含量大于等原子成份的k′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地下降,c值却随之急速上升,同时c/α愈来愈趋向于1。当k′相转变为k相或k相转变为k′相时,α和c均发生突然的跃变。以热处理时间对点阵间隔的关系而论,在α,α′及k相区内,凡相状态不随熟炼时间而变的部分,点阵间隔在实验条件的范围内是恒定的。在α′2相区内,从无序相转变到有序相时发生点阵间隔的明显下降,在k′相区内,则凡Au含量小于等原子成份的合金,α值随处理时间而递增,c则递减;而Au含量大于等原子成份的合金,α和c都随处理时间的加长而递减。但在所有k′相区内,同一成份合金的基本单胞体积都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作者因此认为:应该把基本单胞的体积作为有序度的普通量度。本文详尽地讨论了k′结构超结构线的指数出现规律和它同k结构超结构线指数的对应关系。从在k到k′的变化中劈裂成双线的线间距离准确地测定了k′结构的堆垜周期,堆垜周期随成份的变化是连续的。凡合金离理想成份愈远,堆垜周期愈大。同一成份的合金,温度愈高则堆垜周期愈大。堆垜周期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非整数。在介稳二相区内,非但点阵间隔随成份而变,而且k′相的堆垜周期也随成份而变。二相1963年8月曾在长春市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物质结构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共存实际上是由一种成份的两种结构形式所组成。本文纯粹从热力学的关系证明了Cu-Au二元系的有序、无序变化是二级相交。
本文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全面地研究了Cu-Au二元系合金经不同时间(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熟炼后缓冷到室温,以及在300℃和600℃淬炼后的物相与相转变过程;精确地测定了点阵间隔,以研究其随成份和热处理的变迁;探讨了长周期超结构的堆垜周期同成份和温度的关系;并用保持不同热处理时间后淬炼的方法来研究等原子成份处的有序化过程。在上述的热处理条件下,整个二元系共出现了六种不同的相:α1是Au在Cu中的固溶体,α′1是相当于Cu3Au的超结构,α2是Cu在Au中的固溶体,α′2是相当于CuAu3的超结构,k是相当于CuAuⅠ的超结构,k′是相当于CuAuⅡ的超结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加长,有序区逐渐扩大,二相区逐渐缩小,在一年缓冷的合金,二相区几乎完全消失。因此作者认为:Cu-Au系的二相共存是处于介稳状态,以α′2相而论,最清晰的超结构线并不出现在化学计量成份而在68at.%Au。在等原子成份两边所出现的k′相,当合金经一年熟炼之后,一部分又变成了k相,在等原子成份处,k相和k′相的最高转变温度都并不恰好在等原子成份,而在于或小于49at.%Au。点阵间隔的量度表明:基本单胞平均点阵间隔同成份的关系是正偏离Vegard定律的连续曲线。在α和α′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而递增。在Au含量小于等原子成份的k′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而递增,c值则反而递减,同时c/α愈来愈偏离1。而在Au含量大于等原子成份的k′相区内,α值随Au含量的增加而缓慢地下降,c值却随之急速上升,同时c/α愈来愈趋向于1。当k′相转变为k相或k相转变为k′相时,α和c均发生突然的跃变。以热处理时间对点阵间隔的关系而论,在α,α′及k相区内,凡相状态不随熟炼时间而变的部分,点阵间隔在实验条件的范围内是恒定的。在α′2相区内,从无序相转变到有序相时发生点阵间隔的明显下降,在k′相区内,则凡Au含量小于等原子成份的合金,α值随处理时间而递增,c则递减;而Au含量大于等原子成份的合金,α和c都随处理时间的加长而递减。但在所有k′相区内,同一成份合金的基本单胞体积都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作者因此认为:应该把基本单胞的体积作为有序度的普通量度。本文详尽地讨论了k′结构超结构线的指数出现规律和它同k结构超结构线指数的对应关系。从在k到k′的变化中劈裂成双线的线间距离准确地测定了k′结构的堆垜周期,堆垜周期随成份的变化是连续的。凡合金离理想成份愈远,堆垜周期愈大。同一成份的合金,温度愈高则堆垜周期愈大。堆垜周期可以为奇数,也可以为非整数。在介稳二相区内,非但点阵间隔随成份而变,而且k′相的堆垜周期也随成份而变。二相1963年8月曾在长春市举行的第一届全国物质结构学术会议上宣读过。共存实际上是由一种成份的两种结构形式所组成。本文纯粹从热力学的关系证明了Cu-Au二元系的有序、无序变化是二级相交。
1966, 22(6): 698-707.
doi: 10.7498/aps.22.698
摘要:
本文叙述N型InSb单晶和含有大晶粒的双晶样品(n~1.23×1014—2.40×1015cm-3,μe~5.15×105cm2/V·sec—2.10×105cm2/V·sec),在500℃下、不同气氛中进行热处理产生受主,引起热转换,而整块地变为P型样品,当继续热处理使温度达到熔点以上时,这种P型样品中的热受主消失了,而转变回到原来的N型样品;若把这种N型样品再在500℃下进行热处理,则它又整块地变为P型样品。我们对这一新发现的过程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与材料的不同制备条件和热处理时的环境气氛不同有关,并对不同气氛下的循环热转换过程和熔化效应作了论述。在500℃下进行热处理所引起的热受主浓度与热处理时间的关系中,发现在热处理起始的一段时间内,热受主形成速率较大;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热受主浓度达到一个饱和值;若再加长热处理时间,则热受主浓度开始下降,这现象与硅的热处理现象相似。根据实验得到的新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这种热处理现象不象是外来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而是一种原来存在于InSb中的内在因素所起的作用,推测可能是与氧和氢有关。最后我们对解释这种热处理现象的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本文叙述N型InSb单晶和含有大晶粒的双晶样品(n~1.23×1014—2.40×1015cm-3,μe~5.15×105cm2/V·sec—2.10×105cm2/V·sec),在500℃下、不同气氛中进行热处理产生受主,引起热转换,而整块地变为P型样品,当继续热处理使温度达到熔点以上时,这种P型样品中的热受主消失了,而转变回到原来的N型样品;若把这种N型样品再在500℃下进行热处理,则它又整块地变为P型样品。我们对这一新发现的过程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这种现象与材料的不同制备条件和热处理时的环境气氛不同有关,并对不同气氛下的循环热转换过程和熔化效应作了论述。在500℃下进行热处理所引起的热受主浓度与热处理时间的关系中,发现在热处理起始的一段时间内,热受主形成速率较大;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热受主浓度达到一个饱和值;若再加长热处理时间,则热受主浓度开始下降,这现象与硅的热处理现象相似。根据实验得到的新结果进行分析,认为这种热处理现象不象是外来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而是一种原来存在于InSb中的内在因素所起的作用,推测可能是与氧和氢有关。最后我们对解释这种热处理现象的可能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1966, 22(6): 708-713.
doi: 10.7498/aps.22.708
摘要:
在Ne22轰击U238靶的核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离出金的同位素,曾用X射线谱等几种方法对金同位素进行了鉴定,测得Au199的截面约为5×10-27cm2。如果按已发表工作U238(Ne22,f)中的分布曲线外推,则本文所测得的Au199截面数值比外推得到的约大三个数量级,同时在这核反应中截面为毫巴数量级的Au199产生也不能由核子传递反应机构来解释。对这个反常现象,我们试图着作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在Ne22轰击U238靶的核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离出金的同位素,曾用X射线谱等几种方法对金同位素进行了鉴定,测得Au199的截面约为5×10-27cm2。如果按已发表工作U238(Ne22,f)中的分布曲线外推,则本文所测得的Au199截面数值比外推得到的约大三个数量级,同时在这核反应中截面为毫巴数量级的Au199产生也不能由核子传递反应机构来解释。对这个反常现象,我们试图着作了几种可能的解释。
1966, 22(6): 714-718.
doi: 10.7498/aps.22.714
摘要:
测量了苯在八种溶液中不同浓度下联合散射谱带992厘米-1的积分强度及溶液折射率。研究了谱带强度、浓度、折射率与苯在这些溶液中吸收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谱带强度随浓度的偏离系与溶液折射率与苯折射率之差成正比。在不同溶液中的谱带强度与其折射率成直线关系,即强度与溶液的性质无关,只与折射率有关。谱带强度与苯在这些溶液中的吸收频率共振因子成正比关系,从介质对电子吸收谱带的扰动观点以共振联合散射效应讨论了实验结果。
测量了苯在八种溶液中不同浓度下联合散射谱带992厘米-1的积分强度及溶液折射率。研究了谱带强度、浓度、折射率与苯在这些溶液中吸收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谱带强度随浓度的偏离系与溶液折射率与苯折射率之差成正比。在不同溶液中的谱带强度与其折射率成直线关系,即强度与溶液的性质无关,只与折射率有关。谱带强度与苯在这些溶液中的吸收频率共振因子成正比关系,从介质对电子吸收谱带的扰动观点以共振联合散射效应讨论了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