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栋, 崔新月, 王浩东, 张贵军. 蛋白质结构模型质量评估方法综述. 物理学报,
2023, 72(24): 248702.
doi: 10.7498/aps.72.20231071
|
[2] |
杨雯, 宋建军, 任远, 张鹤鸣. 光器件应用改性Ge的能带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2018, 67(19): 198502.
doi: 10.7498/aps.67.20181155
|
[3] |
孟庆端, 张晓玲, 张立文, 吕衍秋. 128× 128 InSb探测器结构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0701.
doi: 10.7498/aps.61.190701
|
[4] |
王德和. 非晶态硅(锗)中的原子相关性和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1992, 41(5): 792-797.
doi: 10.7498/aps.41.792
|
[5] |
蓝田, 徐飞岳. 一个新的Si{001}2×1表面原子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1989, 38(7): 1069-1076.
doi: 10.7498/aps.38.1069
|
[6] |
王京汉, 陈金昌, 詹文山, 赵见高, 沈保根, 王绪威, 李德修. 非晶态合金结构模型中势函数的局域和关联效应. 物理学报,
1987, 36(2): 172-182.
doi: 10.7498/aps.36.172
|
[7] |
侯晓远, 董国胜, 丁训民, 王迅. 一种可能的InP(100)(4×2)表面原子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1987, 36(9): 1148-1153.
doi: 10.7498/aps.36.1148
|
[8] |
陈金全, 高美娟, 王凡. 群表示论的物理方法(Ⅴ)——SU3?SO3和SU4?SU2×SU2分类基. 物理学报,
1978, 27(3): 237-246.
doi: 10.7498/aps.27.237
|
[9] |
郁宏, 李炳安. J/ψ粒子的强产生. 物理学报,
1977, 26(4): 367-372.
doi: 10.7498/aps.26.367
|
[10] |
李铁忠. 新粒子和层子模型理论对称性的一种可能——SU5的扩充. 物理学报,
1977, 26(6): 535-539.
doi: 10.7498/aps.26.535
|
[11] |
王晓光, 李虓林, 赵佩英, 程希有. 新粒子的电磁衰变过程与层子的性质. 物理学报,
1977, 26(6): 526-530.
doi: 10.7498/aps.26.526
|
[12] |
李虓林, 王稼军, 王晓光. 新粒子J(3095)衰变过程的分析. 物理学报,
1977, 26(1): 1-8.
doi: 10.7498/aps.26.1
|
[13] |
杜东生. 一种具有整数电荷的层子SU4?SU′3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1977, 26(5): 436-442.
doi: 10.7498/aps.26.436
|
[14] |
吴丹迪, 李铁忠, 张肇西, 黄涛, 谢诒成. 场流关系和新粒子的衰变宽度. 物理学报,
1976, 25(1): 78-81.
doi: 10.7498/aps.25.78
|
[15] |
李小源, 杜东生, 吴济民. SU3(1)×Su3(2)结构模型下一种可能的介子质量谱和新粒子的产生与衰变. 物理学报,
1976, 25(6): 541-545.
doi: 10.7498/aps.25.541
|
[16] |
罗辽复, 陆埮. 奇异粒子的非轻子衰变和层子模型. 物理学报,
1975, 24(2): 105-114.
doi: 10.7498/aps.24.105
|
[17] |
朱重远. SU6(1)×SU3(2)模型及SU8模型中强子的次强质量分裂和新粒子的质量关系. 物理学报,
1975, 24(5): 351-365.
doi: 10.7498/aps.24.351
|
[18] |
叶芃生. SU4群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 物理学报,
1966, 22(2): 163-173.
doi: 10.7498/aps.22.163
|
[19] |
张历宁, 安瑛, 陈庭金, 戴元本. 复合模型和∑的四体衰变. 物理学报,
1962, 18(5): 264-271.
doi: 10.7498/aps.18.264
|
[20] |
霍安祥. 奇异粒子的性质及其产生和衰变. 物理学报,
1959, 15(5): 219-229.
doi: 10.7498/aps.15.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