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嘉乐, 练昌旺, 季雨, 闫锐. 间接驱动相关条件下的大空间尺度对流受激拉曼侧向散射. 物理学报,
2024, 73(10): 105202.
doi: 10.7498/aps.73.20240045
|
[2] |
张东, 张磊, 史久林, 石锦卫, 弓文平, 刘大禾.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线宽压缩及时间相干性. 物理学报,
2012, 61(6): 064212.
doi: 10.7498/aps.61.064212
|
[3] |
尹经禅, 肖晓晟, 杨昌喜. 光纤中受激Brillouin散射动态弛豫振荡特性及其抑制方法. 物理学报,
2009, 58(12): 8316-8325.
doi: 10.7498/aps.58.8316
|
[4] |
王瑞敏, 陈光德. InGaN薄膜的紫外共振喇曼散射. 物理学报,
2009, 58(2): 1252-1256.
doi: 10.7498/aps.58.1252
|
[5] |
刘 娟, 白建辉, 倪 恺, 景红梅, 何兴道, 刘大禾. 受激布里渊散射对激光在水中衰减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 260-264.
doi: 10.7498/aps.57.260
|
[6] |
鲁翠萍, 袁春华, 张卫平. 受激拉曼增益介质中的量子噪声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1): 6976-6981.
doi: 10.7498/aps.57.6976
|
[7] |
龚华平, 吕志伟, 林殿阳, 吕月兰. 透镜焦距对受激布里渊散射光限幅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6): 2735-2739.
doi: 10.7498/aps.55.2735
|
[8] |
哈斯乌力吉, 吕志伟, 何伟明, 李 强, 巴德欣. 光学击穿对受激布里渊散射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12): 5654-5658.
doi: 10.7498/aps.54.5654
|
[9] |
彭忠林, 朱少平. 碰撞对受激Raman散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3, 52(10): 2500-2507.
doi: 10.7498/aps.52.2500
|
[10] |
李昌勇, 张临杰, 肖连团, 尹王保, 马维光, 贾锁堂. LDS751染料的受激喇曼散射. 物理学报,
2002, 51(4): 814-817.
doi: 10.7498/aps.51.814
|
[11] |
巩稼民, 刘 娟, 方 强, 王永昌. 密集波分复用石英光纤通信系统中受激Raman散射的稳态分析模型. 物理学报,
2000, 49(7): 1287-1291.
doi: 10.7498/aps.49.1287
|
[12] |
巩稼民, 方强, 刘娟, 王永昌. 密集波分复用石英光纤中受激喇曼散射对信号光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0, 49(3): 449-454.
doi: 10.7498/aps.49.449
|
[13] |
曾令祉, 王荣平, 蒋毅坚, 朱镛, 刘玉龙. BaTiO3和Ce:BaTiO3晶体极性声子和电磁激元的喇曼散射研究. 物理学报,
1996, 45(6): 1059-1067.
doi: 10.7498/aps.45.1059
|
[14] |
单军, 林金谷, 佘永柏, 金佩, 傅克坚, 张志三. 紫外激光离解四氯化钛产生的钛原子的受激喇曼散射. 物理学报,
1990, 39(5): 754-763.
doi: 10.7498/aps.39.754
|
[15] |
沈书泊. 光纤中受激四光子混频和受激喇曼散射的联合效应. 物理学报,
1990, 39(4): 526-530.
doi: 10.7498/aps.39.526
|
[16] |
朱丹, 张鹏翔, 周仲璧, 杨经国. 混合溶液的布里渊散射和喇曼散射研究. 物理学报,
1989, 38(4): 683-688.
doi: 10.7498/aps.38.683
|
[17] |
费浩生, 张云, 韩力, 赵峰, 魏振乾. 用喇曼增强非简并四波混频测量喇曼模的横向弛豫时间. 物理学报,
1989, 38(12): 2054-2058.
doi: 10.7498/aps.38.2054
|
[18] |
郭奕理, 丁海曙, 姚敏言, 娄采云, 李港, 周寿桓. 高压H2受激喇曼散射的阈值与能量转换效. 物理学报,
1985, 34(1): 24-31.
doi: 10.7498/aps.34.24
|
[19] |
张富根. 圆偏振氟化氪激光在氢气中的前向受激喇曼散射. 物理学报,
1983, 32(9): 1211-1214.
doi: 10.7498/aps.32.1211
|
[20] |
吴存恺, 范俊颖, 王志英. 高效率受激喇曼散射源. 物理学报,
1980, 29(5): 588-593.
doi: 10.7498/aps.29.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