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锦芳, 任雅娜, 王军民, 杨保东. 铯原子激发态双色偏振光谱. 物理学报,
2019, 68(11): 113201.
doi: 10.7498/aps.68.20181872
|
[2] |
赵书涛, 梁桂颖, 李瑞, 李奇楠, 张志国, 闫冰. ZnH分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跃迁性质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2017, 66(6): 063103.
doi: 10.7498/aps.66.063103
|
[3] |
刘冬梅, 张树东. BeCl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计算. 物理学报,
2012, 61(3): 033101.
doi: 10.7498/aps.61.033101
|
[4] |
赵健东, 辛洁. 高激发态原子的相干效应.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3302.
doi: 10.7498/aps.61.193302
|
[5] |
王巍, 蒋刚. 基于双激发态对稠密等离子体中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815-7823.
doi: 10.7498/aps.59.7815
|
[6] |
朱婧晶, 苟秉聪. 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8): 5285-5290.
doi: 10.7498/aps.58.5285
|
[7] |
吴晓丽, 苟秉聪, 刘义东. 氦原子单激发和双激发态里德伯系列的相对论能量计算. 物理学报,
2004, 53(1): 48-53.
doi: 10.7498/aps.53.48
|
[8] |
王 谨, 胡正发, 张登玉, 詹明生. Rb原子激发态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8, 47(8): 1265-1271.
doi: 10.7498/aps.47.1265
|
[9] |
沈异凡, 李万兴. 激发态钠原子间的碰撞能量合并. 物理学报,
1996, 45(1): 29-36.
doi: 10.7498/aps.45.29
|
[10] |
刘磊, 仝晓民, 李家明. C60分子电子激发态结构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6, 45(5): 760-768.
doi: 10.7498/aps.45.760
|
[11] |
国凤云, 李淳飞, 王瑞波, 杨昆. 基于激发态吸收的C60分子全光开关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1994, 43(6): 913-917.
doi: 10.7498/aps.43.913
|
[12] |
沈异凡, 李万兴. 激发态铯原子间的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3, 42(11): 1766-1773.
doi: 10.7498/aps.42.1766
|
[13] |
鲍诚光. 氦原子1Se双激发态的强径-径关联区. 物理学报,
1990, 39(1): 163-166.
doi: 10.7498/aps.39.163
|
[14] |
毛辉明, 邵金山, 汪鸿伟, 冯伟国, 孙鑫. 准一维体系的电子关联的变分计算. 物理学报,
1990, 39(3): 446-456.
doi: 10.7498/aps.39.446
|
[15] |
鲍敏琪, 仝晓民, 李家明. 离化态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物理学报,
1989, 38(11): 1802-1808.
doi: 10.7498/aps.38.1802
|
[16] |
于德洪, 杨锋, 雷子明, 潘广炎, 刘家瑞. 电子与原子He,Ar碰撞过程中激发态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1988, 37(12): 1965-1971.
doi: 10.7498/aps.37.1965
|
[17] |
刘磊, 李家明. Fr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物理学报,
1988, 37(12): 2053-2056.
doi: 10.7498/aps.37.2053
|
[18] |
冯伟国, 孙鑫. 金属电子关联函数的实空间变分计算. 物理学报,
1986, 35(5): 598-604.
doi: 10.7498/aps.35.598
|
[19] |
李白文, 李名生. Li原子激发态的电子关联计算. 物理学报,
1986, 35(8): 1055-1061.
doi: 10.7498/aps.35.1055
|
[20] |
梁晓玲, 李家明. 激发态原子振子强度密度极小点. 物理学报,
1985, 34(11): 1479-1487.
doi: 10.7498/aps.34.1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