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泽伟, 武戈, 陈挚, 邓驰楠, 万蓉, 杨涛, 庄正飞, 陈同生. 双通道结构光照明超分辨定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成像系统. 物理学报,
2023, 72(20): 208701.
doi: 10.7498/aps.72.20230853
|
[2] |
吕袭明, 李辉, 尤菁, 李伟, 王鹏业, 李明, 奚绪光, 窦硕星.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数据处理的优化算法. 物理学报,
2017, 66(11): 118701.
doi: 10.7498/aps.66.118701
|
[3] |
何志聪, 李芳, 李牧野, 魏来. CdTe量子点-铜酞菁复合体系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4): 046802.
doi: 10.7498/aps.64.046802
|
[4] |
邱骏鹏, 梁闰富, 彭晓, 李亚晖, 刘立新, 尹君, 屈军乐, 牛憨笨. 多色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技术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4): 048701.
doi: 10.7498/aps.64.048701
|
[5] |
李牧野, 李芳, 魏来, 何志聪, 张俊佩, 韩俊波, 陆培祥. CdTe量子点与罗丹明B水溶液体系下的双光子激发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2015, 64(10): 108201.
doi: 10.7498/aps.64.108201
|
[6] |
王菊霞. 二能级原子与多模光场简并多光子共振相互作用系统中量子保真度的演化特性. 物理学报,
2014, 63(18): 184203.
doi: 10.7498/aps.63.184203
|
[7] |
谭巍, 付小芳, 李志新, 赵刚, 闫晓娟, 马维光, 董磊, 张雷, 尹王保, 贾锁堂. 基于单波长外腔共振和频技术产生波长可调谐589 nm激光及钠原子饱和荧光谱的测量. 物理学报,
2013, 62(9): 094211.
doi: 10.7498/aps.62.094211
|
[8] |
龙精明, 王华胜. 氯化氢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F1Δ2态的光谱微扰分析. 物理学报,
2013, 62(16): 163302.
doi: 10.7498/aps.62.163302
|
[9] |
程桂平, 柯莎莎, 张立辉, 李高翔. 光腔中两原子共振荧光的相干性质. 物理学报,
2007, 56(2): 830-836.
doi: 10.7498/aps.56.830
|
[10] |
何林生, 冯勋立, 吴世雄, 张智明, 夏宇兴. 压缩真空库场中二能级原子的非简并双光子荧光谱. 物理学报,
1998, 47(2): 219-231.
doi: 10.7498/aps.47.219
|
[11] |
刘仁红, 谭维翰, 张卫平. 双原子、三原子系统的共振荧光峰值与线宽. 物理学报,
1997, 46(5): 883-891.
doi: 10.7498/aps.46.883
|
[12] |
郭光灿, 吴志兵. 类晶气体的共振荧光. 物理学报,
1995, 44(7): 1042-1050.
doi: 10.7498/aps.44.1042
|
[13] |
董顺乐, 梅良模. 分子多光子共振吸收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7): 1074-1078.
doi: 10.7498/aps.42.1074
|
[14] |
刘仁红, 谭维翰. 考虑自作用后二能级原子的共振荧光谱. 物理学报,
1992, 41(1): 26-36.
doi: 10.7498/aps.41.26
|
[15] |
谭微思, 谭维翰, 赵东升, 刘仁红. 呈指数衰变驱动场的作用下二能级原子系统的瞬态共振荧光光谱. 物理学报,
1992, 41(3): 413-427.
doi: 10.7498/aps.41.413
|
[16] |
杨国健, 黄祖洽, 胡岗. 压缩真空态中三能级原子的定态共振荧光. 物理学报,
1991, 40(10): 1575-1583.
doi: 10.7498/aps.40.1575
|
[17] |
彭金生, 黄湘友, 刘武. 强磁场中原子共振荧光的光谱分布. 物理学报,
1989, 38(9): 1545-1550.
doi: 10.7498/aps.38.1545
|
[18] |
李孝申, 龚昌德. 周期和准周期超晶格固体薄膜表面吸附原子的共振荧光. 物理学报,
1988, 37(9): 1415-1424.
doi: 10.7498/aps.37.1415
|
[19] |
彭金生. 双光子共振荧光分布. 物理学报,
1986, 35(6): 788-791.
doi: 10.7498/aps.35.788
|
[20] |
彭金生. 与双单色场作用的三能级原子的荧光光谱及双光子过程. 物理学报,
1985, 34(3): 408-413.
doi: 10.7498/aps.34.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