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尹相国, 于海如, 郝亚江, 张云波. 一维接触排斥相互作用单自旋翻转费米气体的基态和淬火动力学性质. 物理学报,
2024, 73(2): 020302.
doi: 10.7498/aps.73.20231425
|
[2] |
安腾远, 丁霄. 基于角谱域和时间反演的任意均匀场的生成方法. 物理学报,
2023, 72(18): 180201.
doi: 10.7498/aps.72.20230418
|
[3] |
柳钰, 徐忠锋, 王兴, 曾利霞, 刘婷. 光电离过程中Fe靶和V靶特征辐射的角相关研究. 物理学报,
2020, 69(4): 043201.
doi: 10.7498/aps.69.20191524
|
[4] |
黄翔东, 刘明卓, 杨琳, 刘琨, 刘铁根. 单次空时域并行欠采样下的频率和到达角联合估计. 物理学报,
2017, 66(18): 188401.
doi: 10.7498/aps.66.188401
|
[5] |
许多, 丁建宁, 袁宁一, 张忠强, 程广贵, 郭立强, 凌智勇. 壁面材质和温度场对熔融硅润湿角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11): 116801.
doi: 10.7498/aps.64.116801
|
[6] |
孙杰, 张晓娟, 方广有. 近地面三阵子天线估计电磁波到达角和极化参数. 物理学报,
2013, 62(19): 198402.
doi: 10.7498/aps.62.198402
|
[7] |
辛成运, 程晓舫, 张忠政. 基于有限立体角测量的谱色测温法. 物理学报,
2013, 62(3): 030702.
doi: 10.7498/aps.62.030702
|
[8] |
韩亚伟, 强洪夫, 赵玖玲, 高巍然.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固壁处理的一种新型排斥力模型. 物理学报,
2013, 62(4): 044702.
doi: 10.7498/aps.62.044702
|
[9] |
夏文泽, 于永江, 杨传路. 同位素取代和碰撞能对N(4S)+H2反应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22): 223401.
doi: 10.7498/aps.61.223401
|
[10] |
吕健, 杨光. 轴矢介子的质量和混合角. 物理学报,
2011, 60(10): 101201.
doi: 10.7498/aps.60.101201
|
[11] |
潘洪哲, 徐明, 陈丽, 孙媛媛, 王永龙. 单层正三角锯齿型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子结构和磁性. 物理学报,
2010, 59(9): 6443-6449.
doi: 10.7498/aps.59.6443
|
[12] |
许燕, 赵娟, 王军, 刘芳, 孟庆田. 碰撞能和同位素取代对H+BrF→HBr+F反应立体动力学影响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6): 3885-3891.
doi: 10.7498/aps.59.3885
|
[13] |
曾 然, 羊亚平, 刘树田. 负折射率材料对产生Casimir排斥力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8): 4947-4952.
doi: 10.7498/aps.57.4947
|
[14] |
卢红亮, 徐 敏, 陈 玮, 任 杰, 丁士进, 张 卫. 四角晶相HfO2(001)表面原子和电子结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3): 1374-1378.
doi: 10.7498/aps.55.1374
|
[15] |
王晓雷, 翟宏琛, 王 毅, 母国光. 超短脉冲数字全息术中的立体角分复用技术. 物理学报,
2006, 55(3): 1137-1142.
doi: 10.7498/aps.55.1137
|
[16] |
鲍诚光. 氦原子1Se态的分波分析和强径——角关联区. 物理学报,
1988, 37(9): 1494-1498.
doi: 10.7498/aps.37.1494
|
[17] |
吴志强, 吕向东, 黄文勇, 刘洪图, 金怀诚, 王昌燧, 周贵恩, 吴自勤. 非晶态多层膜和单层膜的低角X射线衍射研究. 物理学报,
1987, 36(5): 591-598.
doi: 10.7498/aps.36.591
|
[18] |
吴成, 叶茂福, 张宝珍, 李银安. 反场角收缩等离子体的压缩和捕获磁通. 物理学报,
1987, 36(9): 1105-1111.
doi: 10.7498/aps.36.1105
|
[19] |
戴元本. z-4排斥位势的Regge极点. 物理学报,
1965, 21(2): 263-266.
doi: 10.7498/aps.21.263
|
[20] |
邓稼先, 何作庥. β-中微子角关联,β-r角关联和β-能谱因子. 物理学报,
1956, 12(2): 96-126.
doi: 10.7498/aps.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