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庞宗强, 张悦, 戎舟, 江兵, 刘瑞兰, 唐超.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水分子在Cu(110)表面的吸附与分解. 物理学报,
2016, 65(22): 226801.
doi: 10.7498/aps.65.226801
|
[2] |
吴太权, 王新燕, 焦志伟, 罗宏雷, 朱萍. Cu(100)表面CO分子单层膜的原子结构.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6301.
doi: 10.7498/aps.62.186301
|
[3] |
王芒芒, 宁华, 陶向明, 谭明秋. Au(110)表面结构和氧原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7301.
doi: 10.7498/aps.60.047301
|
[4] |
常志文, 王清林, 罗有华. 自旋多重度对钛三聚体原子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9): 4553-4556.
doi: 10.7498/aps.55.4553
|
[5] |
谢国锋, 王德武, 应纯同. 分子动力学模拟Gd原子在Cu(110)表面的扩散过程. 物理学报,
2003, 52(9): 2254-2258.
doi: 10.7498/aps.52.2254
|
[6] |
曹松, 唐景昌, 汪雷, 朱萍. SO2/Ni(111)吸附系统局域结构的多重散射团簇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9): 1756-1762.
doi: 10.7498/aps.50.1756
|
[7] |
庄飞, 唐景昌, 何江平, 汪雷. 多重散射团簇理论对CO/NiO(100),NO/NiO(100)吸附系统的分析与比较. 物理学报,
2000, 49(3): 570-576.
doi: 10.7498/aps.49.570
|
[8] |
朱 萍, 唐景昌, 何江平. 多重散射团簇方法对吸附系统SO2/Ag(110)的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2000, 49(8): 1632-1638.
doi: 10.7498/aps.49.1632
|
[9] |
叶令. 纳米硅集团表面电子态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6, 45(11): 1890-1897.
doi: 10.7498/aps.45.1890
|
[10] |
陈学俊, 玉岩, 李波, 邓新元. 电子与原子(分子)碰撞的反散射理论. 物理学报,
1994, 43(11): 1759-1763.
doi: 10.7498/aps.43.1759
|
[11] |
冯小松, 唐景昌. C2H4/Ni(100)近边X射线吸收谱的多重散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4): 647-655.
doi: 10.7498/aps.42.647
|
[12] |
李少甫, 刘强, 徐向东, 钱青, 陈学俊. 多重散射展开方法应用于正电子-氢原子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6): 911-917.
doi: 10.7498/aps.42.911
|
[13] |
李彤, 徐向东, 刘强, 钱青, 陈学俊. 多重散射展开方法应用于电子-氢原子弹性散射角分布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6): 905-910.
doi: 10.7498/aps.42.905
|
[14] |
龚新高, 郑庆祺. 镓原子集团结构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2): 244-251.
doi: 10.7498/aps.42.244
|
[15] |
王强, 顾秉林, 朱嘉麟, 张孝文. 用原子集团的有序-无序相变理论研究FexCu1-x系统的非晶相形成. 物理学报,
1989, 38(2): 273-279.
doi: 10.7498/aps.38.273
|
[16] |
潘晓川, 梁晓玲, 李家明. 量子数亏损理论——多重散射计算方法. 物理学报,
1987, 36(4): 426-435.
doi: 10.7498/aps.36.426
|
[17] |
张开明, 叶令. GaAs(110)面的电子结构. 物理学报,
1980, 29(6): 686-692.
doi: 10.7498/aps.29.686
|
[18] |
高崇寿. p-p碰撞中π介子多重产生电荷关联的集团效应. 物理学报,
1977, 26(1): 87-89.
doi: 10.7498/aps.26.87
|
[19] |
程开甲. 电子集体振动理论. 物理学报,
1958, 14(3): 244-261.
doi: 10.7498/aps.14.244
|
[20] |
彭桓武, 黄祖洽. 应用忽鲁登变分法决定核子与核子散射的周相. 物理学报,
1951, 8(2): 150-169.
doi: 10.7498/aps.8.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