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岳东宁, 董全力, 陈民, 赵耀, 耿盼飞, 远晓辉, 盛政明, 张杰. 强激光与亚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近前向散射驱动光子加速机制. 物理学报,
2023, 72(12): 125201.
doi: 10.7498/aps.72.20222014
|
[2] |
刘帅, 徐涛, 刘康琪, 张永鹏, 杨兰均. 静态气压下平行轨道加速器电流分布与等离子体速度特性. 物理学报,
2023, 72(19): 195202.
doi: 10.7498/aps.72.20231007
|
[3] |
岳东宁, 董全力, 陈民, 赵耀, 耿盼飞, 远晓辉, 盛政明, 张杰. 强激光与近临界密度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中的无碰撞静电冲击波产生. 物理学报,
2023, 72(11): 115202.
doi: 10.7498/aps.72.20230271
|
[4] |
刘帅, 黄易之, 郭海山, 张永鹏, 杨兰均. 平行轨道加速器等离子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6): 065201.
doi: 10.7498/aps.67.20172403
|
[5] |
董太源, 叶坤涛, 刘维清. 表面波等离子体源的发展现状. 物理学报,
2012, 61(14): 145202.
doi: 10.7498/aps.61.145202
|
[6] |
耿少飞, 唐德礼, 邱孝明, 聂军伟, 于毅军. 霍尔漂移对阳极层霍尔等离子体加速器电离效率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5210.
doi: 10.7498/aps.61.075210
|
[7] |
高著秀, 冯春华, 杨宣宗, 黄建国, 韩建伟. 微小碎片加速器同轴枪内等离子体轴向速度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4): 145201.
doi: 10.7498/aps.61.145201
|
[8] |
郝鹏, 吴一辉, 张平. 纳米金表面修饰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相互作用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9): 6532-6537.
doi: 10.7498/aps.59.6532
|
[9] |
耿少飞, 唐德礼, 赵杰, 邱孝明. 圆柱形阳极层霍尔等离子体加速器的质点网格方法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8): 5520-5525.
doi: 10.7498/aps.58.5520
|
[10] |
何民卿, 董全力, 盛政明, 翁苏明, 陈民, 武慧春, 张杰. 强激光与稠密等离子体作用引起的冲击波加速离子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 363-372.
doi: 10.7498/aps.58.363
|
[11] |
周磊, 唐昌建. 不均匀等离子体中电磁波与Langmuir波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9, 58(12): 8254-8259.
doi: 10.7498/aps.58.8254
|
[12] |
韩久宁, 王苍龙, 栗生长, 段文山. 二维热离子等离子体中离子声孤波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068-6073.
doi: 10.7498/aps.57.6068
|
[13] |
唐德礼, 孙爱萍, 邱孝明. 均匀磁化等离子体与雷达波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 物理学报,
2002, 51(8): 1724-1729.
doi: 10.7498/aps.51.1724
|
[14] |
李毅. 热等离子体中的尾波加速. 物理学报,
1996, 45(4): 601-607.
doi: 10.7498/aps.45.601
|
[15] |
常文蔚, 张立夫, 邵福球. 激光等离子体波电子加速器. 物理学报,
1991, 40(2): 182-189.
doi: 10.7498/aps.40.182
|
[16] |
马锦秀, 徐至展. 双束“自陷”激光驱动的电子等离子体波的拍频激发. 物理学报,
1988, 37(5): 735-742.
doi: 10.7498/aps.37.735
|
[17] |
马锦秀, 徐至展. 激光等离子体拍频波加速器中泵浦倒空的消除. 物理学报,
1988, 37(10): 1652-1657.
doi: 10.7498/aps.37.1652
|
[18] |
戴文龙, 贺贤土, 霍裕平, 刘之景. 等离子体中Langmuir波、横波和离子声波相互作用过程的孤立子行为. 物理学报,
1987, 36(1): 67-73.
doi: 10.7498/aps.36.67
|
[19] |
余纬;徐至展. 激光拍频波加速器的参数选择. 物理学报,
1987, 36(8): 992-997.
doi: 10.7498/aps.36.992
|
[20] |
贺贤土. 等离子体中大幅波与低频振荡粒子非线性相互作用效应. 物理学报,
1982, 31(10): 1317-1336.
doi: 10.7498/aps.31.1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