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腾飞, 田剑锋, 周瑶瑶. 准Λ型四能级系统选择反射光谱. 物理学报,
2020, 69(1): 014206.
doi: 10.7498/aps.69.20191099
|
[2] |
王文娟, 童培庆. 广义Fibonacci时间准周期量子行走波包扩散的动力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16, 65(16): 160501.
doi: 10.7498/aps.65.160501
|
[3] |
乔晓粉, 李晓莉, 刘赫男, 石薇, 刘雪璐, 吴江滨, 谭平恒. 悬浮二维晶体材料反射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的周期性振荡现象. 物理学报,
2016, 65(13): 136801.
doi: 10.7498/aps.65.136801
|
[4] |
何月娣, 徐征, 赵谡玲, 刘志民, 高松, 徐叙瑢. 混合量子点器件电致发光的能量转移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17): 177301.
doi: 10.7498/aps.63.177301
|
[5] |
邱丰, 王猛, 周化光, 郑璇, 林鑫, 黄卫东. Pb液滴在Ni基底润湿铺展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12): 120203.
doi: 10.7498/aps.62.120203
|
[6] |
武春红, 刘彭义, 侯林涛, 李艳武. 磷光染料掺杂有机分子发光的能量转移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1): 7317-7321.
doi: 10.7498/aps.57.7317
|
[7] |
张洪英, 陈德应, 鲁振中, 樊荣伟, 夏元钦. Ba-Sr系统激光感生碰撞能量转移的数值计算. 物理学报,
2008, 57(12): 7600-7605.
doi: 10.7498/aps.57.7600
|
[8] |
沈 涵, 刘 杰, 陈志峰, 黄锦汪, 沈 勇, 王 惠, 计亮年. 卟啉和钌二元体的超快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2008, 57(11): 7354-7359.
doi: 10.7498/aps.57.7354
|
[9] |
罗向东, 姬长建, 王玉琦, 王建农. 低温分子束外延生长的GaMnAs反射光谱的低能振荡现象. 物理学报,
2008, 57(8): 5277-5283.
doi: 10.7498/aps.57.5277
|
[10] |
宋淑芳, 赵德威, 徐 征, 徐叙瑢. 有机多层量子阱的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2007, 56(6): 3499-3503.
doi: 10.7498/aps.56.3499
|
[11] |
张 鹏, 周印华, 刘秀芬, 田文晶, 李 敏, 张 国. PVK:DBVP掺杂体系的能量转移及发光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494-5498.
doi: 10.7498/aps.55.5494
|
[12] |
汪 萍, 戴新刚. 外强迫作用下正压大气非线性特征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05, 54(10): 4961-4970.
doi: 10.7498/aps.54.4961
|
[13] |
高垣梅, 刘思敏, 郭 儒, 黄春福, 汪大云. Y向切割掺杂铌酸锂晶体中的光耦合. 物理学报,
2004, 53(9): 2958-2963.
doi: 10.7498/aps.53.2958
|
[14] |
李永民, 樊巧云, 张宽收, 谢常德, 彭堃墀. 三共振准相位匹配光学参量振荡器反射抽运场的正交位相压缩. 物理学报,
2001, 50(8): 1492-1495.
doi: 10.7498/aps.50.1492
|
[15] |
王 谨, 胡正发, 张登玉, 詹明生. Rb原子激发态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8, 47(8): 1265-1271.
doi: 10.7498/aps.47.1265
|
[16] |
孟月东. 等离子体四波混频精确解反射光栅位形. 物理学报,
1996, 45(3): 420-427.
doi: 10.7498/aps.45.420
|
[17] |
潘多海, 马永红. 表面增强的分子间能量转移效应的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1995, 44(12): 1914-1920.
doi: 10.7498/aps.44.1914
|
[18] |
沈异凡, 李万兴. 激发态铯原子间的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3, 42(11): 1766-1773.
doi: 10.7498/aps.42.1766
|
[19] |
吴颖, 杨晓雪. 等离子体简并与近简并四波混频理论——反射光栅位形. 物理学报,
1992, 41(2): 260-266.
doi: 10.7498/aps.41.260
|
[20] |
贾惟义, 严懋勋. 准一维反铁磁体CsMnCl3·2D2O中激子的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83, 32(7): 867-874.
doi: 10.7498/aps.32.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