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莫军, 冯国英, 杨莫愁, 廖宇, 周昊, 周寿桓. 基于石墨烯的宽带全光空间调制器. 物理学报,
2018, 67(21): 214201.
doi: 10.7498/aps.67.20180307
|
[2] |
白云鹤, 臧瑞环, 汪盼, 荣腾达, 马凤英, 杜艳丽, 段智勇, 弓巧侠. 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非相干数字全息单次曝光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6): 064202.
doi: 10.7498/aps.67.20172127
|
[3] |
夏军, 常琛亮, 雷威. 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全息显示. 物理学报,
2015, 64(12): 124213.
doi: 10.7498/aps.64.124213
|
[4] |
陈雪梅, 张静, 易兴文, 曾登科, 杨合明, 邱昆. 基于数字相干叠加的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光纤非线性容忍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4): 144203.
doi: 10.7498/aps.64.144203
|
[5] |
范丹丹, 吴逢铁, 程治明, 朱健强. 非相干光源无衍射光的自重建. 物理学报,
2013, 62(10): 104219.
doi: 10.7498/aps.62.104219
|
[6] |
周巧巧, 徐淑武, 陆俊发, 周琦, 纪宪明, 印建平.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产生可调三光学势阱. 物理学报,
2013, 62(15): 153701.
doi: 10.7498/aps.62.153701
|
[7] |
于文健, 王继锁, 梁宝龙. 非线性相干态光场与二能级原子相互作用的量子特性. 物理学报,
2012, 61(6): 060301.
doi: 10.7498/aps.61.060301
|
[8] |
郑加金, 陆云清, 李培丽.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有机分子HBT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10, 59(7): 4687-4693.
doi: 10.7498/aps.59.4687
|
[9] |
郑加金, 陆云清, 李培丽, 陈陶. 激发态质子转移分子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溶液的全光开关效应. 物理学报,
2010, 59(9): 6626-6631.
doi: 10.7498/aps.59.6626
|
[10] |
张英杰, 夏云杰, 任廷琦, 杜秀梅, 刘玉玲. 反Jaynes-Cummings模型下纠缠相干光场量子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2): 722-728.
doi: 10.7498/aps.58.722
|
[11] |
马瑞琼, 李永放, 时 坚. 量子态的非相干光时域测量. 物理学报,
2008, 57(9): 5593-5599.
doi: 10.7498/aps.57.5593
|
[12] |
杨 光, 陈桂英, 祁胜文, 郝召锋, 田建国, 张春平. 非均匀输入图像对基于细菌视紫红质膜的新事物滤波器输出特性的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07, 56(12): 6954-6960.
doi: 10.7498/aps.56.6954
|
[13] |
黄春福, 郭 儒, 刘思敏. 多个部分非相干光孤子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7, 56(2): 908-915.
doi: 10.7498/aps.56.908
|
[14] |
季小玲, 肖 希, 吕百达. 大气湍流对多色部分空间相干光传输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4, 53(11): 3996-4001.
doi: 10.7498/aps.53.3996
|
[15] |
李乙钢, 郭 儒, 金 鹏, 潘士宏. 光折变多量子阱光学寻址空间光调制器的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9, 48(9): 1682-1690.
doi: 10.7498/aps.48.1682
|
[16] |
范安辅, 王志伟, 孙年春. 与原子相互作用的相干光场的相位涨落和相干性的时间特性. 物理学报,
1995, 44(4): 536-544.
doi: 10.7498/aps.44.536
|
[17] |
詹达三. 关于n平面线性相干光处理系统的讨论(Ⅱ). 物理学报,
1993, 42(9): 1431-1437.
doi: 10.7498/aps.42.1431
|
[18] |
詹达三. 关于n平面线性相干光处理系统的讨论(Ⅰ). 物理学报,
1993, 42(9): 1422-1430.
doi: 10.7498/aps.42.1422
|
[19] |
陈岩松, 王玉堂, 李秀英. 用相干光实现Walsh变换. 物理学报,
1980, 29(10): 1307-1314.
doi: 10.7498/aps.29.1307
|
[20] |
詹达三. 关于广义线性相干光处理系统的讨论. 物理学报,
1979, 28(3): 358-363.
doi: 10.7498/aps.28.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