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华锋, 张兴宇, 王仁杰. 部分相干多离轴涡旋矢量光束的传输特性. 物理学报,
2024, 73(3): 034201.
doi: 10.7498/aps.73.20231484
|
[2] |
吴宇恺, 段路明. 离子阱量子计算规模化的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23, 72(23): 230302.
doi: 10.7498/aps.72.20231128
|
[3] |
刘腾, 陆鹏飞, 胡碧莹, 吴昊, 劳祺峰, 边纪, 刘泱, 朱峰, 罗乐. 离子阱中以声子为媒介的多体量子纠缠与逻辑门. 物理学报,
2022, 71(8): 080301.
doi: 10.7498/aps.71.20220360
|
[4] |
张宝宝, 张成云, 张正龙, 郑海荣. 表面等离激元调控化学反应. 物理学报,
2019, 68(14): 147102.
doi: 10.7498/aps.68.20190345
|
[5] |
杨宁选, 蒋军, 颉录有, 董晨钟. 高离化态类氖离子的电子碰撞激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2): 918-924.
doi: 10.7498/aps.59.918
|
[6] |
梁林云, 戴松元, 方霞琴, 胡林华.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中TiO2膜内电子传输和背反应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3): 1956-1962.
doi: 10.7498/aps.57.1956
|
[7] |
陈文钦, 海文华, 宋建文. 双δ激光脉冲作用下Paul阱中单离子的规则与混沌运动. 物理学报,
2008, 57(3): 1608-1615.
doi: 10.7498/aps.57.1608
|
[8] |
辛 萍, 孙成伟, 秦福文, 文胜平, 张庆瑜. 反应磁控溅射ZnO/MgO多量子阱的光致荧光光谱分析. 物理学报,
2007, 56(2): 1082-1087.
doi: 10.7498/aps.56.1082
|
[9] |
邬云文, 海文华. 共面两囚禁离子体系精确的量子运动.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721-5727.
doi: 10.7498/aps.55.5721
|
[10] |
邬云文, 海文华. Paul阱中共面两离子系统的能量本征态. 物理学报,
2006, 55(7): 3315-3321.
doi: 10.7498/aps.55.3315
|
[11] |
邬云文, 海文华, 蔡丽华. Paul阱中一维两离子系统的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2006, 55(2): 583-589.
doi: 10.7498/aps.55.583
|
[12] |
张程华, 邱 巍, 辛俊丽, 牛英煜, 王晓伟, 王京阳. 电子碰撞下氢原子单离化反应三重微分散射截面的计算. 物理学报,
2003, 52(10): 2449-2452.
doi: 10.7498/aps.52.2449
|
[13] |
何明, 段宜武, 朱熙文, 施磊. Paul阱中共面构型三费米子的量子力学运动. 物理学报,
2001, 50(2): 198-203.
doi: 10.7498/aps.50.198
|
[14] |
张穗萌, 陈长进, 徐克尊. 低能电子离化He原子(e,2e)反应中的动力学屏蔽. 物理学报,
1999, 48(3): 453-460.
doi: 10.7498/aps.48.453
|
[15] |
贾祥富, 杨 威. Li+低能(e,2e)反应角分布. 物理学报,
1998, 47(11): 1783-1789.
doi: 10.7498/aps.47.1783
|
[16] |
杨 宇, 夏冠群, 赵国庆, 王 迅. Si离子注入对分子束外延Si1-xGex/Si量子阱发光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8, 47(6): 978-984.
doi: 10.7498/aps.47.978
|
[17] |
施 磊, 段宜武, 冯 芒, 朱熙文, 方细明. Paul阱中共线三离子体系的经典动力学. 物理学报,
1998, 47(8): 1248-1257.
doi: 10.7498/aps.47.1248
|
[18] |
张穗萌, 陈长进, 施启存, 徐克尊. 低能电子离化He原子的三重微分截面. 物理学报,
1997, 46(12): 2320-2324.
doi: 10.7498/aps.46.2320
|
[19] |
肖定全, 韦力凡, 李子森, 朱建国, 钱正洪, 彭文斌. 金属氧化物薄膜的多离子束反应共溅射模型(Ⅰ)——模型建立. 物理学报,
1996, 45(2): 330-338.
doi: 10.7498/aps.45.330
|
[20] |
王德焴, 丘锡钧, 赵玄, 李白文, 陈金全. 关于低能核反应中的复合核效应. 物理学报,
1962, 18(5): 227-241.
doi: 10.7498/aps.18.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