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康瑶, 陈健, 童祎, 王新鹏, 段坤, 王嘉琪, 王旭东, 周大雨, 姚曼. 纤锌矿铁电材料自发极化强度的本征影响因素. 物理学报,
2025, 74(2): .
doi: 10.7498/aps.74.20241520
|
[2] |
张冠杰, 杨豪, 张楠.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压电材料本征与非本征起源探究的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20, 69(12): 127711.
doi: 10.7498/aps.69.20200301
|
[3] |
余本海, 李盈傧. 椭圆偏振激光脉冲驱动的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激光强度的依赖.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3202.
doi: 10.7498/aps.61.233202
|
[4] |
童爱红, 冯国强, 邓永菊. 氦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对正交双色场强度比的依赖关系. 物理学报,
2012, 61(9): 093303.
doi: 10.7498/aps.61.093303
|
[5] |
蔡鑫伦, 黄德修, 张新亮. 基于全矢量模式匹配法的三维弯曲波导本征模式计算. 物理学报,
2007, 56(4): 2268-2274.
doi: 10.7498/aps.56.2268
|
[6] |
印建平, 高伟建. 局域中空光束中原子的强度梯度冷却. 物理学报,
2004, 53(12): 4157-4162.
doi: 10.7498/aps.53.4157
|
[7] |
郝建民, 陈济舟, 张世敏. 子晶格干涉畴尺寸不同对X射线衍射积分宽度与积分强度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4, 43(5): 772-778.
doi: 10.7498/aps.43.772
|
[8] |
麦振洪, 贺楚光, 崔树范. X射线双晶衍射摇摆曲线本征半峰宽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1990, 39(5): 782-787.
doi: 10.7498/aps.39.782
|
[9] |
陈可明, 金高龙, 盛篪, 周国良, 蒋维栋, 张翔九, 俞鸣人. Si衬底上分子束外延Ge,Si时的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强度振荡观察. 物理学报,
1990, 39(2): 237-244.
doi: 10.7498/aps.39.237
|
[10] |
陈可明, 周铁城, 樊永良, 盛篪, 俞鸣人. 电子衍射条件对Si(111)外延时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强度振荡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0, 39(12): 1937-1944.
doi: 10.7498/aps.39.1937
|
[11] |
钟维烈. 单畴化不完善的铁电晶体的衍射强度. 物理学报,
1989, 38(7): 1205-1209.
doi: 10.7498/aps.38.1205
|
[12] |
梁晓玲, 李家明. 激发态原子振子强度密度极小点. 物理学报,
1985, 34(11): 1479-1487.
doi: 10.7498/aps.34.1479
|
[13] |
田伯刚, 李家明. 广义振子强度密度. 物理学报,
1984, 33(10): 1401-1407.
doi: 10.7498/aps.33.1401
|
[14] |
张修睦, 杨奇斌, 常昕, 郭可信. 重叠微孪晶界面条纹象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强度计算. 物理学报,
1983, 32(12): 1479-1488.
doi: 10.7498/aps.32.1479
|
[15] |
西门纪业, 晏继文. 从电子显微镜的象面和衍射面强度复原相位的计算实例. 物理学报,
1983, 32(6): 762-769.
doi: 10.7498/aps.32.762
|
[16] |
卢云锦, 杨星水, 赵骥万, 王桂琴, 张世远, 刘长清. 添加剂(2Fe)·(Sn)对SmCo5永磁体X射线衍射相对强度I200/I111影响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2, 31(4): 467-473.
doi: 10.7498/aps.31.467
|
[17] |
陆学善, 梁敬魁. 从X射线的衍射强度测定晶体的德拜特征温度. 物理学报,
1981, 30(10): 1361-1368.
doi: 10.7498/aps.30.1361
|
[18] |
李方华. 电子衍射强度与结构振幅之间的经验关系及其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1963, 19(11): 735-740.
doi: 10.7498/aps.19.735
|
[19] |
龙期威, 王桂琴. 金属原子键强度的电子结构分析. 物理学报,
1961, 17(8): 1-8.
doi: 10.7498/aps.17.1-2
|
[20] |
陆学善. 多原子气体所散射X-线之强度. 物理学报,
1933, 1(1): 51-73.
doi: 10.7498/aps.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