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川东, 王琦, 杜官峰, 易晓峰, 田宝凤. 地面核磁偏共振响应特征与复包络反演方法. 物理学报,
2018, 67(1): 013302.
doi: 10.7498/aps.67.20171464
|
[2] |
冯西安, 张杨梅. 任意复包络信号的匀速运动目标回波脉间补偿及相干积累. 物理学报,
2018, 67(11): 110202.
doi: 10.7498/aps.67.20172203
|
[3] |
李晓曼, 张明辉, 张海刚, 朴胜春, 刘亚琴, 周建波. 一种基于模态匹配的浅海波导中宽带脉冲声源的被动测距方法. 物理学报,
2017, 66(9): 094302.
doi: 10.7498/aps.66.094302
|
[4] |
王吉明, 赫崇君, 刘友文, 杨凤, 田威, 吴彤. 基于可调谐复振幅滤波器的超长焦深矢量光场. 物理学报,
2016, 65(4): 044202.
doi: 10.7498/aps.65.044202
|
[5] |
潘雪梅, 孟祥锋, 杨修伦, 王玉荣, 彭翔, 何文奇, 董国艳, 陈红艺. 基于复振幅场信息复用和RSA算法的非对称多幅图像认证方法. 物理学报,
2015, 64(11): 110701.
doi: 10.7498/aps.64.110701
|
[6] |
王璐, 许录平, 张华, 罗楠. 基于S变换的脉冲星辐射脉冲信号检测. 物理学报,
2013, 62(13): 139702.
doi: 10.7498/aps.62.139702
|
[7] |
王卓, 王与烨, 姚建铨, 王鹏. 周期结构GaAs晶体ps脉冲差频产生窄带THz辐射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5): 3249-3254.
doi: 10.7498/aps.59.3249
|
[8] |
宋洪胜, 程传福, 滕树云, 刘曼, 刘桂媛, 张宁玉. 参考光干涉提取复振幅的散斑统计函数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1): 7654-7661.
doi: 10.7498/aps.58.7654
|
[9] |
刘树堂, 张永平. 复系统Julia集的同步. 物理学报,
2008, 57(2): 737-742.
doi: 10.7498/aps.57.737
|
[10] |
刘兰琴, 粟敬钦, 罗 斌, 王文义, 景 峰, 魏晓峰. 基于混合加宽的宽带激光脉冲放大的物理模型.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749-6753.
doi: 10.7498/aps.56.6749
|
[11] |
马再如, 冯国英, 陈建国, 朱启华, 曾小明, 刘文兵, 周寿桓. 多个超短脉冲相干叠加构成窄带平顶长脉冲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2): 933-940.
doi: 10.7498/aps.56.933
|
[12] |
杨振峰, 杨振军, 胡 巍. 超短脉冲复宗量辛格高斯光束. 物理学报,
2007, 56(2): 859-862.
doi: 10.7498/aps.56.859
|
[13] |
葛愉成. 用变换方程测量窄带阿秒超紫外线XUV脉冲的强度时间结构. 物理学报,
2006, 55(7): 3386-3392.
doi: 10.7498/aps.55.3386
|
[14] |
韩海年, 魏志义, 张 军, 聂玉昕. 飞秒钛宝石激光脉冲的载波包络相移测量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 155-158.
doi: 10.7498/aps.54.155
|
[15] |
葛愉成, 李元景, 康克军. 利用超短脉冲激光和光电子能量微分谱直接测量窄带飞秒超紫外线XUV脉冲的时间结构. 物理学报,
2005, 54(6): 2669-2675.
doi: 10.7498/aps.54.2669
|
[16] |
傅喜泉, 郭弘, 胡巍, 刘承宜, 王筱平. 超短脉冲光束传输缓变包络近似理论的失效和空间奇异性的形成与消除. 物理学报,
2001, 50(9): 1693-1698.
doi: 10.7498/aps.50.1693
|
[17] |
吴肖令, 邬学文, 张善民. 固体宽带组合脉冲的一种设计方法. 物理学报,
1987, 36(10): 1247-1254.
doi: 10.7498/aps.36.1247
|
[18] |
郑伟谋. 再构复层系统的能态. 物理学报,
1980, 29(10): 1355-1356.
doi: 10.7498/aps.29.1355
|
[19] |
刘连寿. π-N散射的复角动量. 物理学报,
1965, 21(6): 1123-1131.
doi: 10.7498/aps.21.1123
|
[20] |
戴元本. 在非定域位势下散射矩阵对复角动量的解析性. 物理学报,
1964, 20(10): 947-953.
doi: 10.7498/aps.20.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