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云天, 王经纬, 陈伟锦, 徐竞. 互易波导模式耦合理论. 物理学报,
2020, 69(15): 154206.
doi: 10.7498/aps.69.20200194
|
[2] |
崔粲, 王智, 李强, 吴重庆, 王健. 长周期多芯手征光纤轨道角动量的调制. 物理学报,
2019, 68(6): 064211.
doi: 10.7498/aps.68.20182036
|
[3] |
周娅, 吴正茂, 樊利, 孙波, 何洋, 夏光琼. 基于椭圆偏振光注入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的正交偏振模式单周期振荡产生两路光子微波. 物理学报,
2015, 64(20): 204203.
doi: 10.7498/aps.64.204203
|
[4] |
陆希成, 王建国, 刘钰, 李爽, 韩峰. 基于天线辐射理论构建微波混沌腔的随机耦合模型. 物理学报,
2013, 62(7): 070504.
doi: 10.7498/aps.62.070504
|
[5] |
齐新元, 曹政, 白晋涛. 基于一维间距调制型光子晶格的光传输现象. 物理学报,
2013, 62(6): 064217.
doi: 10.7498/aps.62.064217
|
[6] |
乔海亮, 王玥, 陈再高, 张殿辉. 全矢量有限差分法分析任意截面波导模式. 物理学报,
2013, 62(7): 070204.
doi: 10.7498/aps.62.070204
|
[7] |
雷朝军, 喻胜, 李宏福, 牛新建, 刘迎辉, 候慎勇, 张天钟. 缓变回旋管谐振腔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8): 180202.
doi: 10.7498/aps.61.180202
|
[8] |
方进勇, 黄惠军, 张治强, 黄文华, 江伟华. 基于圆柱谐振腔的高功率微波脉冲压缩系统.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8404.
doi: 10.7498/aps.60.048404
|
[9] |
程同蕾, 柴路, 栗岩锋, 胡明列, 王清月. 混合导引型光子晶体光纤中纤芯折射率相关的导光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2): 024216.
doi: 10.7498/aps.60.024216
|
[10] |
刘启能. 一维固-固结构圆柱声子晶体中弹性波的传输特性.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4301.
doi: 10.7498/aps.60.034301
|
[11] |
刘启能. 矩形掺杂光子晶体中电磁波的模式和缺陷模. 物理学报,
2010, 59(4): 2551-2555.
doi: 10.7498/aps.59.2551
|
[12] |
杨 睿, 於文华, 鲍 洋, 张远宪, 普小云. 消逝场耦合圆柱形微腔中回音壁模式结构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412-6418.
doi: 10.7498/aps.57.6412
|
[13] |
殷海荣, 宫玉彬, 魏彦玉, 路志刚, 巩华荣, 岳玲娜, 黄民智, 王文祥. 非截面二维光子晶体排列矩形波导的全模式分析. 物理学报,
2007, 56(3): 1590-1597.
doi: 10.7498/aps.56.1590
|
[14] |
张高明, 彭景翠, 翦知渐, 黄小益. 左手材料薄板波导中模式之间的正交关系. 物理学报,
2006, 55(4): 1846-1850.
doi: 10.7498/aps.55.1846
|
[15] |
李正红, 黄 华, 常安碧, 孟凡宝. 任意时间分布电子束与单间隙微波腔的非线性自洽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4): 1564-1571.
doi: 10.7498/aps.54.1564
|
[16] |
李正红, 孟凡宝, 常安碧, 黄 华, 马乔生. 两腔高功率微波振荡器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8): 3578-3583.
doi: 10.7498/aps.54.3578
|
[17] |
任国斌, 王 智, 娄淑琴, 简水生. 高折射率芯Bragg光纤的色散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6): 1862-1867.
doi: 10.7498/aps.53.1862
|
[18] |
任国斌, 王 智, 娄淑琴, 简水生. 光子晶体光纤模式的简并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6): 1856-1861.
doi: 10.7498/aps.53.1856
|
[19] |
任国斌, 王 智, 简水生, 娄淑琴. 双芯光子晶体光纤中的模式干涉. 物理学报,
2004, 53(8): 0-0.
doi: 10.7498/aps.53.0
|
[20] |
李正红, 孟凡宝, 常安碧, 胡克松. 利用场耦合理论研究开放微波谐振腔. 物理学报,
2004, 53(11): 3627-3631.
doi: 10.7498/aps.53.3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