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文明, 李雪, 刘爽, 李雅倩, 王博华. 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的混沌运动及多时滞反馈控制. 物理学报,
2013, 62(9): 094502.
doi: 10.7498/aps.62.094502
|
[2] |
孟宗, 付立元, 宋明厚. 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的组合谐波分岔行为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5): 054501.
doi: 10.7498/aps.62.054501
|
[3] |
侯东晓, 赵红旭, 刘彬. 一类含Mathieu-Duffing振子的相对转动系统的分岔和混沌. 物理学报,
2013, 62(23): 234501.
doi: 10.7498/aps.62.234501
|
[4] |
石兰芳, 莫嘉琪. 用广义变分迭代理论求一类相对转动动力学方程的解. 物理学报,
2013, 62(4): 040203.
doi: 10.7498/aps.62.040203
|
[5] |
唐荣荣. 一类多频激励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重正规化解. 物理学报,
2012, 61(20): 200201.
doi: 10.7498/aps.61.200201
|
[6] |
李海滨, 王博华, 张志强, 刘爽, 李延树. 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的组合共振分岔与混沌. 物理学报,
2012, 61(9): 094501.
doi: 10.7498/aps.61.094501
|
[7] |
时培明, 韩东颖, 李纪召, 蒋金水, 刘彬. 一类高维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Lyapunov-Schmidt约化与奇异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4501.
doi: 10.7498/aps.61.194501
|
[8] |
时培明, 李纪召, 刘彬, 韩东颖. 一类准周期参激非线性相对转动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时滞反馈控制. 物理学报,
2011, 60(9): 094501.
doi: 10.7498/aps.60.094501
|
[9] |
刘爽, 刘浩然, 闻岩, 刘彬. 一类耦合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的Hopf分岔控制. 物理学报,
2010, 59(8): 5223-5228.
doi: 10.7498/aps.59.5223
|
[10] |
刘爽, 刘彬, 张业宽, 闻岩. 一类时滞非线性相对转动系统的Hopf分岔与周期解的稳定性. 物理学报,
2010, 59(1): 38-43.
doi: 10.7498/aps.59.38
|
[11] |
刘浩然, 朱占龙, 时培明. 一类相对转动时滞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0, 59(10): 6770-6777.
doi: 10.7498/aps.59.6770
|
[12] |
刘爽, 刘彬, 时培明. 一类相对转动系统Hopf分岔的非线性反馈控制. 物理学报,
2009, 58(7): 4383-4389.
doi: 10.7498/aps.58.4383
|
[13] |
时培明, 刘 彬, 侯东晓. 一类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混沌运动. 物理学报,
2008, 57(3): 1321-1328.
doi: 10.7498/aps.57.1321
|
[14] |
孟 宗, 刘 彬. 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动力系统的平衡稳定性及组合谐波近似解. 物理学报,
2008, 57(3): 1329-1334.
doi: 10.7498/aps.57.1329
|
[15] |
时培明, 刘 彬, 刘 爽. 一类谐波激励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近似解. 物理学报,
2008, 57(8): 4675-4684.
doi: 10.7498/aps.57.4675
|
[16] |
时培明, 刘 彬. 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强迫激励下的近似解. 物理学报,
2007, 56(7): 3678-3682.
doi: 10.7498/aps.56.3678
|
[17] |
孟 宗, 刘 彬. 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学方程的稳定性及在一类非线性弹性系数下的解.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194-6198.
doi: 10.7498/aps.56.6194
|
[18] |
赵 武, 刘 彬, 时培明, 蒋金水. 一类非线性相对转动周期系统的平衡稳定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06, 55(8): 3852-3857.
doi: 10.7498/aps.55.3852
|
[19] |
王 坤. 二端面转轴相对转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稳定性与近似解. 物理学报,
2005, 54(12): 5530-5533.
doi: 10.7498/aps.54.5530
|
[20] |
董全林, 王 坤, 张春熹, 刘 彬. 圆柱体相对转动动力学方程的积分解. 物理学报,
2004, 53(2): 337-342.
doi: 10.7498/aps.53.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