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Vol. 44, No. 12 (1995)

1995年06月20日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总论
总论
核物理学
核物理学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流体、等离子体和放电
流体、等离子体和放电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领域
唯象论的经典领域
双光子双模激光的朗之万理论
胡响明
1995, 44 (12): 1921-1928. doi: 10.7498/aps.44.1921
摘要 +
采用朗之万量子理论讨论双光子双模激光近阈运行的模式耦合.耦合的特性,既可以呈现相互支持和模2被支持模1被抑制的情形,也可以呈现模1被支持模2被抑制和一模被支持另一模既不被支持也不被抑制的情形.耦合的特性不但取决于双模的失谐量,而且取决于三能级的初始布居数.
总论
在矩形样品中Rymaszewski公式的适用条件的分析
孙以材, 石俊生
1995, 44 (12): 1869-1878. doi: 10.7498/aps.44.1869
摘要 +
用有限元法计算了用Rymaszewski公式测量矩形样品薄层电阻时的理论误差与探针距及其游移度、探针离开边界距离的关系;找出了实际测量时理论误差小于3%可放置直线四探针的中央区宽度,并给予实验验证.同时对利用无限系列镜像理论证明得出小矩形样品的薄层电阻测量不受样品边界和探针游移的影响的新方案提出了异议.
核物理学
用~3He→D核反应分析Ti中的D
周颖耀, 赵国庆, 周筑颖, 许卫东, 杨福家, 尤兴贵, 翟国良, 李宏发, 杨时礼, 赵鹏骥
1995, 44 (12): 1879-1885. doi: 10.7498/aps.44.1879
摘要 +
用D-~3He核反应分析法分析中发生器用TiD_(?)靶中D的含量x.并利用Au-Si面垒探测器测量了质子能谱,获得了该探测器的灵敏层参量,仔细研究了半导体探测器对高能质子的响应.对质子射程同耗尽层厚度相当时的质子能谱进行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现象一致.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强磁场中氢原子自离化态的能级及宽度
饶建国, 习金华, 李白文
1995, 44 (12): 1886-1893. doi: 10.7498/aps.44.1886
摘要 +
使用Bsplines与复坐标旋转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均匀外磁场(2.35×10~6≤B≤1.175×10~4T)中氢原子│m│=0—5,偶宇称和奇宇称自离化态的能级和宽度.并与已有的结果作了比较.分析了共振态能级位置和宽度与态的宇称、磁量子数│m│及磁场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Bsplines与复坐标旋转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用于强外场中原子自离化态的计算.
稀薄等离子体中逆轫致吸收的非线性强光效应
冯量, 霍裕昆
1995, 44 (12): 1894-1903. doi: 10.7498/aps.44.1894
摘要 +
用相对论力学讨论了在强激光场中的电子运动以及与离子散射的截面.并由此研究了稀薄等离子体中的逆轫致吸收系数与激光强度的关系.发现由于非线性的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在激光强度较大时,轫致吸收系数将偏离与激光电场强度的立方反比关系.
组合光场增强压缩真空场中原子冷却作用
何林生, 江海河
1995, 44 (12): 1904-1913. doi: 10.7498/aps.44.1904
摘要 +
研究了行波和驻波构成的组合光场对压缩真空场中原子冷却的增强作用,发现作用于原子的辐射力具有很强的相敏性;附加适量的行波场,可使原子冷却温度比纯驻波场情况降得更低,甚至可低于多普勒温度极限以下两个数量级.
表面增强的分子间能量转移效应的机理研究
潘多海, 马永红
1995, 44 (12): 1914-1920. doi: 10.7498/aps.44.1914
摘要 +
对吸附于粗糙金属银表面的分子间能量转移效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电磁理论,讨论了金属银表面对分子间能量转移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能量供体(D)分子的辐射频率和能量受体(A)分子的吸收频率同时与银表面等离子体激发频率共振时,分子间非辐射的能量转移速率被增强10~3—10~4倍.采用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ERS)活性表面-银胶,测量了吸附的2,2菁染料单体分子和J聚集体分子的荧光光谱,观察到的J聚集体分子增强的592.4nm的荧光带是通过被加速的分子间能量转移过程而产生的,从而证实了表面增强的分子间能量转移效
流体、等离子体和放电
高功率斜入射激光与高Z靶耦合非局域吸收的理论模型
张钧, 裴文兵, 古培俊, 常铁强
1995, 44 (12): 1936-1945. doi: 10.7498/aps.44.1936
摘要 +
激光聚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应用研究.为了弄清激光靶耦合的物理规律,作各种分解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激光间接驱动内爆研究中,要求激光以某一角度进入黑洞靶中与靶相互作用.作为一个分解问题,本文在几何光路近似和一维密度分布的假定下对钕玻璃激光与金(Au)平面靶耦合的吸收作了自洽这这的数值计算,通过结果分析给出了激光吸收效率随激光入射角、强度和波长的变化规律,同时还给出激光吸收区电子温度、X射线转换效率随激光入射角的变化规律.模型计算值与国内外已发表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其定性趋势和定量结果都不同程
凝聚物质:结构、热学和力学性质
阻抗谱法确定扩散系数
王刚, 杨国权, 管荻华, 姜莉, 帕斯夸利·毛罗, 皮斯托亚·詹弗兰科, 解思深
1995, 44 (12): 1964-1968. doi: 10.7498/aps.44.1964
摘要 +
给出了阻抗谱法确定扩散系数的理论和方法;以钒酸盐阴极材料Na_(1+x)V_3O_(?)(L.T.)为例,应用本方法计算给出了Li~+在阴极中的扩散系数为10~(?)-10~(-9)cm~2·s~(-1);最后还对误差来源进行了讨论.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用激子动力学方法研究N吸附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系统图谱解释
黄新堂, 祁守仁, 李永平, 张海峰, 王昌燧
1995, 44 (12): 1969-1976. doi: 10.7498/aps.44.1969
摘要 +
应用激子动力学方法描述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隧道中电子运动的动力学行为新方案,推导得到了N吸附子STM系统纯相干记忆函数与时间无关时隧道电流与探针空间位置之间的一般关系式,讨论了公式的应用范围,并作为应用,具体计算了Dimer模型STM系统AU(110)2×1和3×1再构表面STM图谱,其结果与实验及其它理论符合得很好.
微波电场下的热电子温差电势率
刘楣, 刘卫, 曹恕, 邢定钰
1995, 44 (12): 1977-1983. doi: 10.7498/aps.44.1977
摘要 +
局域微波场的作用会在半导体样品中产生热电子的温度和化学势的梯度.本文推广运用非平衡统计算子的理论方法计算存在温度和化学势梯度的热电子系统的输运系数,得到了热电子质心动量和能量的平衡方程,导出了热电子温差电势率和热导率的表达式.数值计算表明,理论结果与微波场作用下的温差电动势随电场平均功率的实验测量值可以定量比较.
生长在Si(OO1)衬底上的超晶格(Si_2)_4/(GaAs)_4的电子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
徐至中
1995, 44 (12): 1984-1993. doi: 10.7498/aps.44.1984
摘要 +
按照Peressi等的第一性原理赝势计算得到的原子几何构形及能带边不连续值,采用紧束缚方法计算了生长在Si(001)衬底上的超晶格(Si_2)_4/(GaAs)_4的电子能带结构及光跃迁振子强度.相应于两种不同的原子几何构形:X端界面及Y端界面情况,超晶格具有不同的基本带隙.但是不管哪种情况,它们都存在能量近乎简并的两类导带底能谷——Γ能谷及△能谷,它们的价带顶都处在Γ点.X端界面超晶格的价带顶附近的状态主要由GaAs层的价态波函数组成.对于Y端界面超晶格的价带顶附近的状态,Si层和GaAs层的价态波函数
楔形薄膜逾渗系统的临界特性
叶高翔, 葛洪良, 许宇庆, 焦正宽, 张其瑞
1995, 44 (12): 1994-1999. doi: 10.7498/aps.44.1994
摘要 +
报道一种楔形金属薄膜逾渗系统的制备方法和测量结果,这种新型逾渗系统具有独特的非线性I-V特性和临界规律,从实验中发现:在这一各向异性系统中,普适标度关系仍然成立,分析表明:这些特性是由于该系统中随空间坐标而变化的跳跃电导效应而引起的.
Fe-SiO_2和Fe_(20)Ni_(80)-SiO_2粒状固体矫顽力的研究
王建平, 罗河烈
1995, 44 (12): 2000-2006. doi: 10.7498/aps.44.2000
摘要 +
用X射线衍射、穆斯堡尔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溶胶法制备的Fe~SiO_2和Fe_(?)Ni_(?)-SiO_2粒状固体(granularsolids)的结构;测量了它们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利用趋近饱和定律求出这些粒状固体的有效各向异性常数.采用均匀转动反磁化和平均矫顽力模型计算了这些样品不同温度下的矫顽力;得出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的结果.
BaFCl:Eu~(2+)光激励发光的多隧穿能级模型
王永生, 张光寅, 熊光楠, 徐叙瑢
1995, 44 (12): 2007-2012. doi: 10.7498/aps.44.2007
摘要 +
基于隧穿对复合发光的思想和位型坐标的原理,在比较了BaFCI:Eu~(2+)导带复合模型和单一隧穿能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隧穿能级模型.通过隧穿转移中辐射跃迁衰减理论的推导,给出了利用光激励发光与热激励发光相比较来验证多隧穿能级模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