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75年  2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目录
儒法两条路线的一场大辩论——读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
力学教研组理论小组, 数学教研组理论小组
1975, 24(2): 79-82. doi: 10.7498/aps.24.79
摘要:
用电子显微镜透射方法研究一种镍基合金高温蠕变过程的位错结构
孔庆平, 龙起易
1975, 24(2): 83-86. doi: 10.7498/aps.24.83
摘要:
用电子显微镜透射方法研究了一种镍基合金(Ni 80 Cr 20 Ti)在不同蠕变量以后的位错结构。蠕变温度800℃,应力5.5公斤/毫米2。在蠕变第一阶段内,主要观察到均匀分布着的零散位错。它们一般不处在滑移面上。在蠕变第二阶段内,这些位错发生聚集,并且逐渐发展成亚结构边界。所观察到的亚晶粒尺寸在2—5微米之间,由菊池线测出的取向差在20′左右。亚结构边界一般不处在滑移面上。观察结果说明,在高温蠕变的第一和第二阶段,都有位错攀移的作用。
金属范性形变低频内耗的位错动力学模型
葛庭燧, 张进修
1975, 24(2): 87-90. doi: 10.7498/aps.24.87
摘要:
本文从位错理论及内耗理论的最基本图象出发,推导出一个能表达金属范性形变内耗与范性形变速率、屈服应力及测量内耗的频率等因素的定量关系式,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较满意的符合。
α-和β-碘酸锂晶体在水溶液中的形成条件和相对稳定性
碘酸锂晶体研究小组
1975, 24(2): 91-96. doi: 10.7498/aps.24.91
摘要:
精确地测定了α-碘酸锂(LiIO3)(六角晶系)与β-碘酸锂(四方晶系)两种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和过溶度曲线。所得数据表明,温度对两者的亚稳区有重要的影响。低于50℃,较容易自发形成β相晶体;50℃以上则α相较易自发成核。当两相共存于溶液中时,α晶体在60℃以下稳定;高于此温度则β晶体较稳定。应用这些结果满意地解释了培养和生长α-碘酸锂的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进而还指导了生长工作实践。
晶体衍射结构振幅的外推
范海福, 郑启泰
1975, 24(2): 97-104. doi: 10.7498/aps.24.97
摘要:
本文提出用结构振幅关系式从一组已知结构振幅外推出一组扩大的结构振幅,以提高结构分析的分辨率。用一维假想结构为例进行外推,试验了迭代和最小二乘等处理办法。结果表明,就所用例子而言,外推是成功的。结果还表明,外推的效力随所用处理办法而显著变化。结构振幅外推法可能有助于提高X射线测定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的分辨率。
奇异粒子的非轻子衰变和层子模型
罗辽复, 陆埮
1975, 24(2): 105-114. doi: 10.7498/aps.24.105
摘要:
本文从层子模型出发,分析了奇异粒子的非轻子衰变,引出导致衰变的各种动力学机理,指出在结构模型和流流耦合的概念下,不能用矢介子极点处理超子的S波和k-2π衰变。证明了超子非轻子衰变的S波和P波幅可通过两个代表结构效应(反映层子在强子中的几率)的参数完全表示出来,适当地选取两参数的值就可较好地解释超子非轻子衰变及其他实验。根据结构模型导出k-2π衰变振幅的一些关系,和流代数的结果一致。全文就层子遵循玻色和费米两种统计情形分别进行了讨论,所得结果相同。
层子模型和高能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
何祚庥, 张肇西, 谢诒成
1975, 24(2): 115-123. doi: 10.7498/aps.24.115
摘要:
本文用层子模型的观点探讨了高能电子深度非弹现象,只要层子有点电荷,就得到了和光锥代数相一致的结果。同时指出,为了解决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矛盾,需要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
层子模型中的(1/2)+重子的电磁性质和△(1236)的光生电生现象
李炳安
1975, 24(2): 124-140. doi: 10.7498/aps.24.124
摘要:
本文利用层子模型的计算方法和文献[2]中的重子波函数,对1/2+重子的电磁性质和△(1236)的光生电生现象进行了讨论。文中利用重子的Bethe-Salpeter(以下简写B-S)方程取标量耦合和梯形近似,得到重子波函数中的两个不变函数成正比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把GMp(q2),μp和μA作为输入,可以较好地解释μp GEp
对π0→2γ衰变机制的讨论
朱重远
1975, 24(2): 141-144. doi: 10.7498/aps.24.141
摘要:
本文用层子模型研究π0→2γ衰变的常见物理机制。在层子质量很大的假设下,对这些机制的贡献作了估计。
高能正负电子对的湮没与超窄共振ψ粒子的作用
罗辽复, 陆埮
1975, 24(2): 145-150. doi: 10.7498/aps.24.145
摘要:
本文给出了R=(σ(e+e-→强子))/(σ(e+e-→μ+μ-))随能量上涨的一个解释。研究了新发现ψ粒子所具有作用的性质,指出其强度f2/(4π)~10-5—10-6。求得峰值截面σ0=(12π)/mψ2(Γ(ψ→e+e
原子核电荷半径的Z1/3
曾谨言
1975, 24(2): 151-163. doi: 10.7498/aps.24.151
摘要:
本文仔细调查了近几年来从μ介原子X射线及电子散射实验所确定的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根据70多个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分析,核电荷半径系统地偏离国际文献上所习用的A1/3律,而相当好地遵守Z1/3律,即Rp=ropZ1/3 其中rop≈1.64fm。本文还讨论了同位素和同中子异荷素的核电荷半径的变化规律。此外,按照Z1/3律,原子核库仑能差△的变化近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