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旗霞, 庄建宏, 刘百诚, 沈振兴. 运动颗粒流中的摩擦起电. 物理学报,
2022, 71(8): 084501.
doi: 10.7498/aps.71.20211647
|
[2] |
孙凌, 郄秀书, Edward R. Mansell, 陈志雄, 徐燕, 蒋如斌, 孙竹玲. 雷暴云内电场力对起电和电荷结构的反馈作用. 物理学报,
2018, 67(16): 169201.
doi: 10.7498/aps.67.20180505
|
[3] |
王承伟, 赵全忠, 钱静, 黄媛媛, 王关德, 李阳博, 柏锋, 范文中, 李虹瑾. 黑体辐射法测量电介质内部被超短激光脉冲加工后的温度. 物理学报,
2016, 65(12): 125201.
doi: 10.7498/aps.65.125201
|
[4] |
吴迪平, 李星祥, 秦勤, 管奔, 臧勇. 离散颗粒层被横向推移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9): 098201.
doi: 10.7498/aps.63.098201
|
[5] |
朱利, 刘尚合, 郑会志, 魏明, 胡小锋, 索罗金·安德烈. 航空发动机喷流起电机理建模与试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2): 225201.
doi: 10.7498/aps.62.225201
|
[6] |
陆世专, 游开明, 陈列尊, 王友文, 杨辉, 戴志平. 被圆相位片衍射的空心高斯光束的远场矢量结构特征.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4201.
doi: 10.7498/aps.61.234201
|
[7] |
李万莉, 刘冬霞, 郄秀书, 傅慎明, 段树, 陈羿辰. 基于RAMS V6.0的非感应起电机制评估和雷暴初期电荷结构模拟. 物理学报,
2012, 61(5): 059202.
doi: 10.7498/aps.61.059202
|
[8] |
张莉, 元秀华, 武力. 脉冲信号被噪声调制的单模激光随机共振. 物理学报,
2012, 61(11): 110501.
doi: 10.7498/aps.61.110501
|
[9] |
鲁录义, 顾兆林, 罗昔联, 雷康斌. 一种风沙运动的颗粒动力学静电起电模型. 物理学报,
2008, 57(11): 6939-6945.
doi: 10.7498/aps.57.6939
|
[10] |
施德恒, 孙金锋, 刘玉芳, 马 恒, 朱遵略. 一种计算中、高能电子被分子散射总截面的修正势方法. 物理学报,
2006, 55(8): 4096-4102.
doi: 10.7498/aps.55.4096
|
[11] |
周剑平, 陈诺夫, 宋书林, 柴春林, 杨少延, 刘志凯, 林兰英. Si被注入Gd后的磁性及其整流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3, 52(6): 1469-1473.
doi: 10.7498/aps.52.1469
|
[12] |
王宇钢, 康一秀, 赵渭江, 颜莎, 严隽珏, 杨威生, 翟鹏济, 唐孝威. 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石墨被Au离子轰击后的表面损伤(Ⅱ). 物理学报,
1997, 46(10): 1965-1971.
doi: 10.7498/aps.46.1965
|
[13] |
杨宗庆, 仲维卓. 人工水晶-x面上巴西双晶的形成机制. 物理学报,
1983, 32(12): 1602-1607.
doi: 10.7498/aps.32.1602
|
[14] |
麦振洪, 葛培文, 崔树范, 吴兰生. 人工水晶缺陷的X射线形貌术观察. 物理学报,
1981, 30(8): 1106-1110.
doi: 10.7498/aps.30.1106
|
[15] |
章元龙. 关于人工水晶生长形态与界面分子组波度之间的联系. 物理学报,
1979, 28(1): 40-53.
doi: 10.7498/aps.28.40
|
[16] |
仲维卓. 人工水晶的结晶习性与缺陷. 物理学报,
1979, 28(2): 240-249.
doi: 10.7498/aps.28.240
|
[17] |
肖振喜, 周德隣. 电子经过介质由于介质被极化影响能量损失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60, 16(2): 98-106.
doi: 10.7498/aps.16.98
|
[18] |
刘民治. 天然有色水晶的压电振盪性能. 物理学报,
1955, 11(1): 73-89.
doi: 10.7498/aps.11.73
|
[19] |
何寿安, 周帅先. 两种型式水中用的压电水晶机电转换器. 物理学报,
1954, 10(3): 291-302.
doi: 10.7498/aps.10.291
|
[20] |
严济慈, 方声恒. 空心水晶圆柱之绕周振动. 物理学报,
1936, 2(2): 145-153.
doi: 10.7498/aps.2.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