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泉澄, 杨富, 张祺, 段勇威, 邓琥, 尚丽平. 太赫兹光谱学研究CL-20/MTNP共晶振动特性. 物理学报,
2024, 73(19): 193201.
doi: 10.7498/aps.73.20240944
|
[2] |
方靖岳, 文之豪, 朱海碧涛, 李欣幸, 邓联文. 基于集成法布里-珀罗微腔阵列的16通道快照式多光谱成像. 物理学报,
2024, 73(7): 074205.
doi: 10.7498/aps.73.20231775
|
[3] |
袁鹏举, 杨蕴哲, 董世杰, 唐苗苗. 镜像与反镜像扭曲高斯谢尔模光束的传输特性. 物理学报,
2024, 73(21): 214201.
doi: 10.7498/aps.73.20241023
|
[4] |
王建立, 郭亮, 徐先凡, 倪中华, 陈云飞. 晶格振动的超快光谱调控. 物理学报,
2017, 66(1): 014203.
doi: 10.7498/aps.66.014203
|
[5] |
马媛, 季小玲. 倾斜离轴高斯-谢尔模型光束在大气湍流中通过猫眼光学镜头反射光的光强特性. 物理学报,
2013, 62(9): 094214.
doi: 10.7498/aps.62.094214
|
[6] |
钱仙妹, 朱文越, 饶瑞中. 伪部分相干高斯-谢尔模型光束在湍流大气中传播的闪烁孔径平滑效应. 物理学报,
2013, 62(4): 044203.
doi: 10.7498/aps.62.044203
|
[7] |
李成强, 张合勇, 王挺峰, 刘立生, 郭劲. 高斯-谢尔模光束在大气湍流中传输的相干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2): 224203.
doi: 10.7498/aps.62.224203
|
[8] |
王凯悦, 李志宏, 张博, 朱玉梅. 光致发光光谱研究金刚石光学中心的振动结构. 物理学报,
2012, 61(12): 127804.
doi: 10.7498/aps.61.127804
|
[9] |
唐秋艳, 唐义, 曹玮亮, 王静, 南一冰, 倪国强. 卫星平台复杂振动引起的光谱成像退化仿真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0202.
doi: 10.7498/aps.61.070202
|
[10] |
彭志敏, 丁艳军, 翟晓东. 基于火焰发射光谱的转动温度和振动温度的测量. 物理学报,
2011, 60(10): 104702.
doi: 10.7498/aps.60.104702
|
[11] |
樊群超, 冯灏, 孙卫国. 双原子离子振动光谱与离解能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 203-209.
doi: 10.7498/aps.59.203
|
[12] |
季小玲, 李晓庆. 高斯-谢尔模型列阵光束的远场发散角和远场辐射强度. 物理学报,
2009, 58(7): 4624-4629.
doi: 10.7498/aps.58.4624
|
[13] |
王 华, 王向朝, 曾爱军, 杨 坤. 大气湍流对斜程传输准单色高斯-谢尔光束空间相干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 634-638.
doi: 10.7498/aps.57.634
|
[14] |
逯振平, 韩 奎, 李海鹏, 张文涛, 黄志敏, 沈晓鹏, 张兆慧, 白 磊. 4-N-甲基苯乙烯砒啶盐衍生物振动超极化率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843-5848.
doi: 10.7498/aps.56.5843
|
[15] |
韩慧仙, 彭 谦, 文振翼, 王育彬. S2O分子的局域势能面和振动光谱的解析. 物理学报,
2005, 54(1): 78-84.
doi: 10.7498/aps.54.78
|
[16] |
李宏年, 徐亚伯, 李海洋, 何丕模, 鲍世宁. 单层纳米碳管振动模的拉曼光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99, 48(2): 273-278.
doi: 10.7498/aps.48.273
|
[17] |
曾令之, 蒋毅坚, 傅易, 周亚栋. Li2B4O7晶体的晶格振动光谱. 物理学报,
1993, 42(1): 154-160.
doi: 10.7498/aps.42.154
|
[18] |
张光寅, 王宝明. 晶体剩余反射带短波边弱振动反射光谱结构的异常敏感性. 物理学报,
1984, 33(9): 1306-1313.
doi: 10.7498/aps.33.1306
|
[19] |
江安才. 直线式不对称三原分子之振动转动光谱及其势能函数. 物理学报,
1944, 5(1): 49-63.
doi: 10.7498/aps.5.49
|
[20] |
吴大猷, 江安才. 三价饰之盐之吸收光谱. 物理学报,
1936, 2(1): 10-14.
doi: 10.7498/aps.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