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业军, 郭静, 马俊平, 唐显, 李鑫, 闫冰. BCl3同位素分离中二聚体的浓度. 物理学报,
2022, 71(24): 243401.
doi: 10.7498/aps.71.20221517
|
[2] |
叶浩, 黄印博, 王琛, 刘国荣, 卢兴吉, 曹振松, 黄尧, 齐刚, 梅海平. 激光烧蚀-吸收光谱测量铀同位素比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21, 70(16): 163201.
doi: 10.7498/aps.70.20210193
|
[3] |
王茗馨, 王美山, 杨传路, 刘佳, 马晓光, 王立志. 同位素效应对H+NH→N+H2反应的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4): 043402.
doi: 10.7498/aps.64.043402
|
[4] |
任桂明, 郑圆圆, 王丁, 王林, 谌晓洪, 王玲, 马敏, 刘华兵. 氢化氧化铝的同位素效应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23): 233104.
doi: 10.7498/aps.63.233104
|
[5] |
李钦蕾, 范凤英, 熊纬佳, 陈安滢, 黎闫. 应用于碳同位素丰度测量的激光频率刻度系统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4): 242801.
doi: 10.7498/aps.62.242801
|
[6] |
夏文泽, 于永江, 杨传路. 同位素取代和碰撞能对N(4S)+H2反应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22): 223401.
doi: 10.7498/aps.61.223401
|
[7] |
孙继忠, 张治海, 刘升光, 王德真. 载能氢同位素原子与石墨(001)面碰撞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5): 055201.
doi: 10.7498/aps.61.055201
|
[8] |
范凤英, 王立军. 激光线宽和光强对同位素原子选择光电离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9): 093203.
doi: 10.7498/aps.60.093203
|
[9] |
朱志艳, 朱正和, 张莉, 李培刚, 唐为华, 郑莹莹. T+OD体系的同位素交换反应动力学.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3102.
doi: 10.7498/aps.60.123102
|
[10] |
焦朋, 郭建友, 方向正. 偶偶 Ra 同位素的八极形变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4): 2369-2374.
doi: 10.7498/aps.59.2369
|
[11] |
许燕, 赵娟, 王军, 刘芳, 孟庆田. 碰撞能和同位素取代对H+BrF→HBr+F反应立体动力学影响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6): 3885-3891.
doi: 10.7498/aps.59.3885
|
[12] |
刘新国, 孙海竹, 刘会荣, 张庆刚. O++H2及其同位素取代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796-7802.
doi: 10.7498/aps.59.7796
|
[13] |
孔浩, 刘新国, 许文武, 梁景娟, 张庆刚. He+H+2及其同位素取代反应的立体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0): 6926-6931.
doi: 10.7498/aps.58.6926
|
[14] |
张玉美, 许甫荣. 丰中子氮同位素β-衰变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8): 4826-4832.
doi: 10.7498/aps.57.4826
|
[15] |
陈正林, 张杰, 滕浩, 张军, 董全力. 飞秒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模拟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5): 1081-1086.
doi: 10.7498/aps.51.1081
|
[16] |
戴长建, 于长江. 脉冲激光场选择性光电离同位素原子. 物理学报,
1994, 43(3): 356-368.
doi: 10.7498/aps.43.356
|
[17] |
陈寿面, 王震遐, 潘冀生, 郑里平. 同位素择尤溅射角分布研究. 物理学报,
1989, 38(11): 1785-1791.
doi: 10.7498/aps.38.1785
|
[18] |
朱熙文. 通过极化原子束的磁偏转实现激光同位素浓缩. 物理学报,
1984, 33(11): 1605-1609.
doi: 10.7498/aps.33.1605
|
[19] |
马兴孝, 胡照林. 红外聚焦脉冲激光场中同位素浓缩过程的动力学处理. 物理学报,
1978, 27(6): 645-650.
doi: 10.7498/aps.27.645
|
[20] |
嚴德浩. 關於同位素之數目. 物理学报,
1946, 6(2): 108-111.
doi: 10.7498/aps.6.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