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伟恒, 黎维新, 潘飞, 唐国宁. 两层耦合可激发介质中螺旋波转变为平面波. 物理学报,
2014, 63(20): 208201.
doi: 10.7498/aps.63.208201
|
[2] |
刘 键, 高忠诚, 张春平, 田建国, 张光寅. 不同电极对α-LiIO3离子输运特征的影响的光学显微观测. 物理学报,
1998, 47(12): 2040-2045.
doi: 10.7498/aps.47.2040
|
[3] |
梁敬魁, 张预民. LiIO3多型性相变的进一步研究. 物理学报,
1984, 33(1): 69-75.
doi: 10.7498/aps.33.69
|
[4] |
杨同华, 包宗渝. 用6Li(n,α)t反应研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α-LiIO3中锂离子的迁移. 物理学报,
1984, 33(8): 1149-1154.
doi: 10.7498/aps.33.1149
|
[5] |
沈中毅, 刘俊, 张云, 殷岫君, 何寿安. 40kbar内碘酸锂(LiIO3)的P-T状态图. 物理学报,
1983, 32(1): 118-123.
doi: 10.7498/aps.32.118
|
[6] |
杨华光, 李晨曦, 许政一. c向静电场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喇曼谱“串线”和谱线强度改变的机理. 物理学报,
1983, 32(4): 539-543.
doi: 10.7498/aps.32.539
|
[7] |
许政一, 张安东, 徐刚, 杨华光, 李荫远. α-LiIO3单晶中离子输运引起的高强度准弹性光散射. 物理学报,
1982, 31(5): 615-622.
doi: 10.7498/aps.31.615
|
[8] |
姚玉书, 陈红, 徐济安, 何寿安. 流体静压力下LiIO3晶体β→α相变的动力学过程. 物理学报,
1981, 30(6): 835-840.
doi: 10.7498/aps.30.835
|
[9] |
杨华光, 李晨曦, 许政一. c向直流电压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光的异常散射的进一步研究. 物理学报,
1981, 30(7): 928-935.
doi: 10.7498/aps.30.928
|
[10] |
徐丽雯, 雷子明, 赵汝文, 佘永柏. 强激光照射下,α-LiIO3晶体中晶格振动的多模激发和模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1981, 30(1): 138-142.
doi: 10.7498/aps.30.138
|
[11] |
李方华, 樊汉节, 高俊杰. α-LiIO3晶体的电子辐照效应. 物理学报,
1981, 30(4): 549-554.
doi: 10.7498/aps.30.549
|
[12] |
古元新, 葛培文, 赵雅琴, 胡伯清, 吴兰生, 傅全贵. X射线形貌法观察空间电荷缀饰的α—LiIO3单晶的缺陷. 物理学报,
1980, 29(6): 711-717.
doi: 10.7498/aps.29.711
|
[13] |
张安东, 赵世富, 谢安云, 许政一. α-LiIO3单晶的电导机制和低温电导. 物理学报,
1980, 29(9): 1158-1163.
doi: 10.7498/aps.29.1158
|
[14] |
王琇, 罗桂芸. 静电场对α-LiIO3单晶透射光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0, 29(12): 1645-1648.
doi: 10.7498/aps.29.1645
|
[15] |
徐济安, 王彦云, 徐敏华. LiIO3的高压状态方程和相变. 物理学报,
1980, 29(8): 1063-1067.
doi: 10.7498/aps.29.1063
|
[16] |
赵世富, 顾本源, 张安东, 许政一. 静电场作用下α-LiIO3单晶的光衍射增强现象的弛豫行为和“低温冻结”. 物理学报,
1979, 28(3): 305-313.
doi: 10.7498/aps.28.305
|
[17] |
许政一, 李铁城, 顾本源. 静电场作用下α一LiIO3单晶中子衍射增强现象的理论解释. 物理学报,
1979, 28(5): 96-106.
doi: 10.7498/aps.28.96
|
[18] |
梁敬魁, 易孙圣. α-LiIO3单晶体在静电场作用下X射线双晶衍射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78, 27(2): 126-136.
doi: 10.7498/aps.27.126
|
[19] |
易孙圣, 梁敬魁. α-LiIO3单晶体在静电场作用下点阵常数的变化. 物理学报,
1978, 27(3): 314-321.
doi: 10.7498/aps.27.314
|
[20] |
李铁城, 许政一. α-LiIO3的导电和介电特性的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77, 26(6): 500-508.
doi: 10.7498/aps.26.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