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贺亮, 彭雪芳, 沈小雨, 朱仁江, 王涛, 蒋丽丹, 佟存柱, 宋晏蓉, 张鹏. 低重复频率被动锁模半导体碟片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24, 73(12): 124205.
doi: 10.7498/aps.73.20240441
|
[2] |
俞强, 郭琨, 陈捷, 王涛, 汪进, 史鑫尧, 吴坚, 张凯, 周朴. MnPS3可饱和吸收体被动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双波长激光. 物理学报,
2020, 69(18): 184208.
doi: 10.7498/aps.69.20200342
|
[3] |
连天虹, 王石语, 寇科, 刘芸. 离轴抽运厄米-高斯模固体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20, 69(11): 114202.
doi: 10.7498/aps.69.20200086
|
[4] |
程秋虎, 王石语, 过振, 蔡德芳, 李兵斌. 超高斯光束抽运调Q固体激光器仿真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2017, 66(18): 180204.
doi: 10.7498/aps.66.180204
|
[5] |
窦志远, 田金荣, 李克轩, 于振华, 胡梦婷, 霍明超, 宋晏蓉. 高重复频率全光纤被动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15, 64(6): 064206.
doi: 10.7498/aps.64.064206
|
[6] |
傅宽, 徐中巍, 李海清, 彭景刚, 戴能利, 李进延. 石墨烯被动锁模全正色散掺镱光纤激光器中的暗脉冲及其谐波. 物理学报,
2015, 64(19): 194205.
doi: 10.7498/aps.64.194205
|
[7] |
黄诗盛, 王勇刚, 李会权, 林荣勇, 闫培光. 氧化石墨烯被动锁模掺镱光纤激光器多脉冲现象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8): 084202.
doi: 10.7498/aps.63.084202
|
[8] |
张小军, 杨富, 王勇刚, 孙利群, 文侨, 牛憨笨. 基于传播圆补偿像散的被动锁模激光器谐振腔设计方法. 物理学报,
2013, 62(2): 024211.
doi: 10.7498/aps.62.024211
|
[9] |
徐中巍, 张祖兴. 全正色散多波长被动锁模耗散孤子掺镱光纤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13, 62(10): 104210.
doi: 10.7498/aps.62.104210
|
[10] |
何广源, 郭靖, 焦中兴, 王彪. 固体激光器热透镜效应的调控. 物理学报,
2012, 61(9): 094217.
doi: 10.7498/aps.61.094217
|
[11] |
白扬博, 向望华, 祖鹏, 张贵忠. 基于体光栅的被动锁模可调谐线型腔掺镱光纤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12, 61(21): 214208.
doi: 10.7498/aps.61.214208
|
[12] |
张秋琳, 苏红新, 孙 江, 郭庆林, 付广生. LD抽运被动调Q固体激光器的脉冲稳定性.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818-5820.
doi: 10.7498/aps.56.5818
|
[13] |
尚连聚. 端面抽运固体激光器的腔模匹配分析. 物理学报,
2003, 52(6): 1408-1411.
doi: 10.7498/aps.52.1408
|
[14] |
章若冰, 王清月, 边自鹏, 梁宏业, 庞冬青, 孙敬华. 低抽运三镜腔自锁模掺钛蓝宝石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0, 49(4): 756-761.
doi: 10.7498/aps.49.756
|
[15] |
黄志坚, 孙军强, 黄德修. 快速与慢速饱和吸收体被动锁模掺铒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8, 47(1): 9-18.
doi: 10.7498/aps.47.9
|
[16] |
朱振和, 霍崇儒. 一种新的激光器锁模方法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1990, 39(12): 1877-1886.
doi: 10.7498/aps.39.1877
|
[17] |
关信安, 赵智虹. 同步泵浦-被动锁模染料激光器的基本方程及其解. 物理学报,
1989, 38(1): 16-23.
doi: 10.7498/aps.38.16
|
[18] |
朱振和. 关于被动锁模激光器涨落模型的补充说明. 物理学报,
1985, 34(3): 426-428.
doi: 10.7498/aps.34.426
|
[19] |
朱振和. 脉冲主被动锁模固体激光器的理论计算(Ⅱ)——计算机模拟. 物理学报,
1985, 34(5): 611-621.
doi: 10.7498/aps.34.611
|
[20] |
朱振和, 霍崇儒. 被动锁模激光器涨落模型的改进. 物理学报,
1981, 30(2): 178-188.
doi: 10.7498/aps.30.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