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芳博, 袁健美, 许凯燕, 郭政, 赵洪泉, 毛宇亮. 硒化锗纳米片在氧气和丁烷气体中的电导性能. 物理学报,
2021, 70(17): 178502.
doi: 10.7498/aps.70.20210325
|
[2] |
袁俊鹏, 刘秀英, 李晓东, 于景新. 沸石分子筛对CH4/H2的吸附与分离性能. 物理学报,
2021, 70(15): 156801.
doi: 10.7498/aps.70.20210101
|
[3] |
秦玉香, 刘凯轩, 刘长雨, 孙学斌. 钒掺杂W18O49纳米线的室温p型电导与NO2敏感性能. 物理学报,
2013, 62(20): 208104.
doi: 10.7498/aps.62.208104
|
[4] |
李屹同, 沈谅平, 王浩, 汪汉斌. 水基ZnO纳米流体电导和热导性能研究 . 物理学报,
2013, 62(12): 124401.
doi: 10.7498/aps.62.124401
|
[5] |
李盛涛, 成鹏飞, 杨雁, 张乐. ZnO压敏陶瓷电导研究的新方法. 物理学报,
2009, 58(4): 2543-2548.
doi: 10.7498/aps.58.2543
|
[6] |
戴伟, 罗江山, 唐永建, 王朝阳, 陈善俊, 孙卫国. 氢气分子在沸石中的吸附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3): 1890-1895.
doi: 10.7498/aps.58.1890
|
[7] |
檀满林, 朱嘉琦, 张化宇, 朱振业, 韩杰才. 硼掺杂对四面体非晶碳膜电导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551-6556.
doi: 10.7498/aps.57.6551
|
[8] |
徐任信, 陈 文, 周 静. 聚合物电导率对0-3型压电复合材料极化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8): 4292-4297.
doi: 10.7498/aps.55.4292
|
[9] |
刘小良, 徐 慧, 马松山, 邓超生, 郭爱敏. DNA分子链的电子局域性质及电导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562-5567.
doi: 10.7498/aps.55.5562
|
[10] |
朱 俊, 王莉莉, 马 莉, 王少阶. 用正电子研究NaCl在NaY沸石上的固溶过程. 物理学报,
2003, 52(11): 2929-2933.
doi: 10.7498/aps.52.2929
|
[11] |
施卫, 赵卫, 张显斌, 李恩玲. 高功率亚纳秒GaAs光电导开关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4): 867-872.
doi: 10.7498/aps.51.867
|
[12] |
孙 强, 叶 令. 碱金属在沸石β-笼子中的构型及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99, 48(2): 332-341.
doi: 10.7498/aps.48.332
|
[13] |
马莉, 陈志权, 王少阶, 彭治林, 罗锡辉.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USY沸石的“二次孔”结构. 物理学报,
1997, 46(11): 2267-2273.
doi: 10.7498/aps.46.2267
|
[14] |
郑毓峰, 邓榕平, 查朝征, 戴伯荣, 石磊, 周贵恩. Cd(S,Se)薄膜的结构及退火环境对其电导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5, 44(2): 266-272.
doi: 10.7498/aps.44.266
|
[15] |
吴詠华, 李惠祥, 王大志, 张道元. 热处理Sn4+阳离子交换天然沸石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7): 1208-1212.
doi: 10.7498/aps.41.1208
|
[16] |
金庆华, 孙平川, 王敬中, 李子元, 丁大同. 用Monte-Carlo方法研究八面沸石的脱铝过程. 物理学报,
1991, 40(8): 1371-1376.
doi: 10.7498/aps.40.1371
|
[17] |
袁望治, 黎文辉, 袁望曦, 王大志. 固体电解质蒙脱石结构与电导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1990, 39(6): 98-104.
doi: 10.7498/aps.39.98
|
[18] |
蒋祺, 龚昌德. 无序层状系统电导率的自洽研究. 物理学报,
1989, 38(4): 593-599.
doi: 10.7498/aps.38.593
|
[19] |
王大志, 袁望治, 周贵恩, 林碧霞. 丝光沸石的高温相变. 物理学报,
1987, 36(2): 254-258.
doi: 10.7498/aps.36.254
|
[20] |
王常珍, 徐秀光. Bi2O3-Y2O3系高氧离子导体的离子电导和电子电导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4, 33(2): 221-230.
doi: 10.7498/aps.33.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