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飞, 陈奇, 刘浩, 戴越, 魏晨, 袁杭, 王昊, 涂学凑, 康琳, 贾小氢, 赵清源, 陈健, 张蜡宝, 吴培亨. 基于超导单光子探测器的红外光学系统噪声分析和优化. 物理学报,
2024, 73(6): 068501.
doi: 10.7498/aps.73.20231526
|
[2] |
周英, 谢双媛, 许静平. 磁-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中压缩驱动导致的两体与三体纠缠. 物理学报,
2020, 69(22): 220301.
doi: 10.7498/aps.69.20200838
|
[3] |
周继德, 常军, 牛亚军, 谢桂娟, 王希. 新型离轴反射变焦距光学系统的多视场检测方法. 物理学报,
2016, 65(8): 084208.
doi: 10.7498/aps.65.084208
|
[4] |
甘才俊, 李烺, 马汉东, 熊红亮. 可压缩混合层流场光学效应分析与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4701.
doi: 10.7498/aps.62.184701
|
[5] |
庞武斌, 岑兆丰, 李晓彤, 钱炜, 尚红波, 许伟才. 偏振对光学系统成像质量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4202.
doi: 10.7498/aps.61.234202
|
[6] |
姚欣, 高福华, 张怡霄, 温圣林, 郭永康, 林祥棣. 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驱动器终端光学系统中束匀滑器件前置的条件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5): 3130-3134.
doi: 10.7498/aps.58.3130
|
[7] |
宋岩峰, 邵晓鹏, 徐 军. 实现复消色差的超常温混合红外光学系统.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298-6303.
doi: 10.7498/aps.57.6298
|
[8] |
董科研, 孙 强, 李永大, 张云翠, 王 健, 葛振杰, 孙金霞, 刘建卓. 折射/衍射混合红外双焦光学系统设计. 物理学报,
2006, 55(9): 4602-4607.
doi: 10.7498/aps.55.4602
|
[9] |
康艳梅, 徐健学, 谢 勇. 单模非线性光学系统的弛豫速率与随机共振. 物理学报,
2003, 52(11): 2712-2717.
doi: 10.7498/aps.52.2712
|
[10] |
赛·萨楚尔夫, 胡岗. 劣腔情况失谐双光子光学双稳系统的原子压缩效应. 物理学报,
1992, 41(4): 578-586.
doi: 10.7498/aps.41.578
|
[11] |
赛·萨楚尔夫, 胡岗, 杨国健. 良腔情况失谐双光子注入信号激光系统的压缩效应. 物理学报,
1992, 41(8): 1261-1268.
doi: 10.7498/aps.41.1261
|
[12] |
戴建华, 张洪钧. 在具有竞争相互作用的混合光学系统中反馈强度对振荡模式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1, 40(3): 365-374.
doi: 10.7498/aps.40.365
|
[13] |
张林, 林仁明. 良腔情况吸收与色散混合型受驱动光学系统多光子过程的透射光谱. 物理学报,
1991, 40(3): 375-385.
doi: 10.7498/aps.40.375
|
[14] |
林仁明, 张林. 吸收和色散混合受驱动光学系统多光子FPE和稳态方程. 物理学报,
1990, 39(6): 47-53.
doi: 10.7498/aps.39.47
|
[15] |
林仁明, 张林. 受驱动光学系统多光子量子统计理论(Ⅲ)——绝热消除方法的改进. 物理学报,
1989, 38(4): 548-558.
doi: 10.7498/aps.38.548
|
[16] |
张林, 林仁明, 黄思先. 受驱动光学系统多光子量子统计理论(Ⅱ)——劣腔情况. 物理学报,
1988, 37(9): 1438-1449.
doi: 10.7498/aps.37.1438
|
[17] |
林仁明, 黄思先, 张林. 受驱动光学系统多光子量子统计理论(Ⅰ)——Fokker-Planck方程和良腔情况. 物理学报,
1988, 37(4): 573-581.
doi: 10.7498/aps.37.573
|
[18] |
洪熙春, 黄维刚, 王绍民. 失调光学系统的衍射积分公式. 物理学报,
1982, 31(12): 75-83.
doi: 10.7498/aps.31.75
|
[19] |
杨国桢, 顾本源. 光学系统中振幅和相位的恢复问题. 物理学报,
1981, 30(3): 410-413.
doi: 10.7498/aps.30.410
|
[20] |
王之江. 同轴柱面光学系统的象差. 物理学报,
1960, 16(4): 205-213.
doi: 10.7498/aps.16.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