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丰家峰, 陈星, 魏红祥, 陈鹏, 兰贵彬, 刘要稳, 郭经红, 黄辉, 韩秀峰. 自由层磁性交换偏置效应调控隧穿磁电阻磁传感单元性能. 物理学报,
2023, 72(19): 197103.
doi: 10.7498/aps.72.20231003
|
[2] |
王晓, 黄生祥, 罗衡, 邓联文, 吴昊, 徐运超, 贺君, 贺龙辉. 镍层间掺杂多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及光吸收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9, 68(18): 187301.
doi: 10.7498/aps.68.20190523
|
[3] |
王时建, 徐勇根, 吉驭嫔, 徐竟跃, 卢宏, 刘晓旭, 张世昌. 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器电子运动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4): 144103.
doi: 10.7498/aps.62.144103
|
[4] |
邓娅, 赵国平, 薄鸟. 交换弹簧磁性多层膜的磁矩取向及磁滞回线的解析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7502.
doi: 10.7498/aps.60.037502
|
[5] |
丁凌云, 龚中良, 黄 平. 基于耦合振子模型的摩擦力计算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500-6506.
doi: 10.7498/aps.57.6500
|
[6] |
曹鸿霞, 张 宁. 磁电双层膜层间耦合的弹性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5): 3237-3243.
doi: 10.7498/aps.57.3237
|
[7] |
王参军, 王晓峰. 金属中自由电子气体的非广延统计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5): 2138-2143.
doi: 10.7498/aps.55.2138
|
[8] |
刘海莲, 王治国, 杨成全, 石云龙. 链间超交换相互作用下spin-Peierls梯子模型的基态行为. 物理学报,
2006, 55(7): 3688-3691.
doi: 10.7498/aps.55.3688
|
[9] |
倪 经, 蔡建旺, 赵见高, 颜世申, 梅良模, 朱世富. Fe/Si多层膜的层间耦合与界面扩散. 物理学报,
2004, 53(11): 3920-3923.
doi: 10.7498/aps.53.3920
|
[10] |
周 勋, 梁冰青, 王 海, 张臻蓉, 陈良尧, 王荫君. PdMn/Co多层膜的磁性和磁光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3, 52(10): 2616-2621.
doi: 10.7498/aps.52.2616
|
[11] |
邵元智, 林光明, 蓝图, 钟伟荣. 基于交换耦合模型纳米双相(硬磁/软磁)自旋体系的磁性. 物理学报,
2002, 51(10): 2362-2368.
doi: 10.7498/aps.51.2362
|
[12] |
陈慧余, 孙 勇, 李志超, 陈金昌, 郑 鹉, 王艾玲. 多层膜线列阵的巨磁电阻和层间耦合. 物理学报,
1998, 47(12): 2046-2052.
doi: 10.7498/aps.47.2046
|
[13] |
文双春. 新型Wiggler谐波自由电子激光. 物理学报,
1997, 46(2): 272-278.
doi: 10.7498/aps.46.272
|
[14] |
李治宽. 自由电子激光的准Dirac方程. 物理学报,
1997, 46(7): 1349-1353.
doi: 10.7498/aps.46.1349
|
[15] |
祝家清. 自由电子激光的能量转换. 物理学报,
1996, 45(1): 52-57.
doi: 10.7498/aps.45.52
|
[16] |
胡永健, 彭初兵, 方瑞宜, 李文君, 戴道生. [Fe/Cr]多层膜及掺入Si中介层后的层间耦合和磁电阻效应. 物理学报,
1996, 45(10): 1744-1748.
doi: 10.7498/aps.45.1744
|
[17] |
阎明朗, 王亦中, 赖武彦. 磁控溅射Fe/Mo多层膜的巨磁电阻及层间耦合. 物理学报,
1995, 44(9): 1504-1508.
doi: 10.7498/aps.44.1504
|
[18] |
陈慧余, 罗有泉, 朱弘, 温琳清. 81NiFe/Cr多层膜磁电阻单向各向异性与交换耦合. 物理学报,
1994, 43(7): 1185-1191.
doi: 10.7498/aps.43.1185
|
[19] |
陈基忠, 王明常, 王之江, 陆载通. 光学速调管结构喇曼自由电子激光器研究. 物理学报,
1990, 39(9): 1379-1384.
doi: 10.7498/aps.39.1379
|
[20] |
蒋华北. 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频谱振荡现象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86, 35(6): 792-796.
doi: 10.7498/aps.35.7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