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帅, 毛海央, 鲍爱达, 郭鑫, 李锐锐, 杨宇东, 石梦, 陈大鹏. 基于等离激元多重杂化效应的光吸收结构. 物理学报,
2021, 70(4): 047802.
doi: 10.7498/aps.70.20201512
|
[2] |
李志, 宋汉峰, 彭卫国, 王靖洲, 詹琼. 转动双星同步和轨道圆化的物理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19): 199701.
doi: 10.7498/aps.67.20181056
|
[3] |
刘小强, 吴淑雅, 朱晓莉, 陈湘明. Ruddlesden-Popper结构杂化非本征铁电体及其多铁性. 物理学报,
2018, 67(15): 157503.
doi: 10.7498/aps.67.20180317
|
[4] |
郭立强, 陶剑, 温娟, 程广贵, 袁宁一, 丁建宁. 玉米淀粉固态电解质质子\电子杂化突触晶体管. 物理学报,
2017, 66(16): 168501.
doi: 10.7498/aps.66.168501
|
[5] |
赵泽宇, 刘晋侨, 李爱武, 牛立刚, 徐颖. 基于微腔-抗反射谐振杂化模式的吸收增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6, 65(24): 248801.
doi: 10.7498/aps.65.248801
|
[6] |
金锐, 高翔, 曾德灵, 顾春, 岳现房, 李家明. 离化态原子基态电子结构特征与轨道竞争规律. 物理学报,
2016, 65(14): 140702.
doi: 10.7498/aps.65.140702
|
[7] |
刘长文, 周讯, 岳文瑾, 王命泰, 邱泽亮, 孟维利, 陈俊伟, 齐娟娟, 董超. 金属氧化物基杂化型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3): 038804.
doi: 10.7498/aps.64.038804
|
[8] |
袁怀亮, 李俊鹏, 王鸣魁. 有机无机杂化固态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15, 64(3): 038405.
doi: 10.7498/aps.64.038405
|
[9] |
刘晓旭, 殷景华, 程伟东, 卜文斌, 范勇, 吴忠华. 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研究组分对聚酰亚胺/Al2O3杂化薄膜界面特性与分形特征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5): 056101.
doi: 10.7498/aps.60.056101
|
[10] |
高鹏举, 章文贡, 陈淑卿, 周秀华, 肖丽足. YBCO/聚丙烯腈杂化膜及其超导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 583-586.
doi: 10.7498/aps.59.583
|
[11] |
张丹, 王兆明, 王艳双, 薄淑辉, 甄珍, 张大明. LaF3∶Er,Yb纳米颗粒掺杂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制备光波导放大器及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3): 1675-1678.
doi: 10.7498/aps.58.1675
|
[12] |
沈学础, 朱景兵, 穆耀明, 刘普林. 硅中磷塞曼杂化态的波函数混和与组成. 物理学报,
1994, 43(9): 1544-1552.
doi: 10.7498/aps.43.1544
|
[13] |
贺贤土. 高频波激发低频磁场和离子声波的重整化强湍动理论. 物理学报,
1986, 35(3): 283-299.
doi: 10.7498/aps.35.283
|
[14] |
邱孝明. 漂移波湍流中“clumps”理论. 物理学报,
1983, 32(8): 1027-1034.
doi: 10.7498/aps.32.1027
|
[15] |
章扬忠. 非线性电子磁漂移波. 物理学报,
1981, 30(12): 1649-1658.
doi: 10.7498/aps.30.1649
|
[16] |
章扬忠. 在相干重整化中的非线性漂移波能量守恒. 物理学报,
1981, 30(11): 151-154.
doi: 10.7498/aps.30.151
|
[17] |
章扬忠. 在相干重整化中的非线性漂移波能量守恒. 物理学报,
1981, 30(11): 1565-1568.
doi: 10.7498/aps.30.1565
|
[18] |
张承福. 低频漂移波与赝经典扩散. 物理学报,
1980, 29(2): 214-224.
doi: 10.7498/aps.29.214
|
[19] |
尹道乐, 章立源. 紧密堆积结构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和导带的异质杂化. 物理学报,
1980, 29(6): 677-685.
doi: 10.7498/aps.29.677
|
[20] |
尹道乐, 章立源, 戴远东. 杂化能带与电子-声子耦合的本征上限. 物理学报,
1979, 28(6): 841-852.
doi: 10.7498/aps.28.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