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Cu(100) (2×22)R45°-O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态的密度泛函研究

蔡建秋 陶向明 陈文斌 赵新新 谭明秋

引用本文:
Citation:

Cu(100) (2×22)R45°-O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态的密度泛函研究

蔡建秋, 陶向明, 陈文斌, 赵新新, 谭明秋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atomic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states of Cu(100) (2×22)R45°-O surface

Cai Jian-Qiu, Tao Xiang-Ming, Chen Wen-Bin, Zhao Xin-Xin, Tan Ming-Qiu
PDF
导出引用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11
  • PDF下载量:  73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12-21
  • 修回日期:  2005-04-04
  • 刊出日期:  2005-11-20

Cu(100) (2×22)R45°-O的表面结构与电子态的密度泛函研究

  • 1. 浙江大学物理系,杭州 31002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204018)资助的课题.

摘要: 用第一性原理的总能计算研究了Cu(100))面的表面结构、弛豫以及氧原子的(2×22)吸附状 态.计算给出了Cu(100) (2×22)R45°-O吸附表面的结构参数,并得到了上述结构下氧吸附 的Cu(100)表面氧原子和各层Cu原子的电子态密度.计算得到的吸附表面功函数为4.58 eV ,与清洁Cu(100)表面功函数(~4.53 eV)几乎相同.吸附氧原子与最外层铜原子之间的垂直 距离约为0.02 nm,其能带结构体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同时由于Cu-O的杂化作用在费米能以 下约6.4 eV附近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可以认为,在Cu(100) (2×22)R45°的氧吸附表面结 构下,吸附氧原子和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来源于表面最外层铜原子与氧原子的相互作用.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