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强, 何军, 王军民. 室温铯原子气室窄线宽相干布居振荡光谱. 物理学报,
2021, 70(16): 163202.
doi: 10.7498/aps.70.20210405
|
[2] |
蒋利娟, 张现周, 马欢强, 贾光瑞, 张永慧, 夏立华. 啁啾微波场中里德伯钠原子高激发态的布居跃迁. 物理学报,
2012, 61(4): 043101.
doi: 10.7498/aps.61.043101
|
[3] |
刘小娟, 赵明卓, 刘一曼, 周并举, 彭朝晖. 运动原子与光场依赖强度纠缠下最佳熵压缩态的制备和控制. 物理学报,
2010, 59(5): 3227-3235.
doi: 10.7498/aps.59.3227
|
[4] |
赵加强, 逯怀新. 原子偶极压缩的相干控制和Cauchy-Schwarz不等式的破坏.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875-7879.
doi: 10.7498/aps.59.7875
|
[5] |
潘长宁, 赵学辉, 杨迪武, 方卯发. 耗散环境下原子-库场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的偶极压缩特性. 物理学报,
2010, 59(10): 6814-6818.
doi: 10.7498/aps.59.6814
|
[6] |
张英杰, 周 原, 夏云杰. 多光子Tavis-Cummings模型中两纠缠原子的纠缠演化特性. 物理学报,
2008, 57(1): 21-27.
doi: 10.7498/aps.57.21
|
[7] |
林继成, 郑小虎, 曹卓良. Kerr介质中双模纠缠相干光与Bell态原子相互作用系统的原子偶极压缩. 物理学报,
2007, 56(2): 837-844.
doi: 10.7498/aps.56.837
|
[8] |
朴红光, 马晓萍, 张 寿. 非等同双原子与双模腔场相互作用模型中原子布居的时间演化. 物理学报,
2007, 56(9): 5237-5242.
doi: 10.7498/aps.56.5237
|
[9] |
胡要花, 方卯发, 廖湘萍, 郑小娟. 二项式光场与级联三能级原子的量子纠缠. 物理学报,
2006, 55(9): 4631-4637.
doi: 10.7498/aps.55.4631
|
[10] |
单传家, 夏云杰. Tavis-Cummings模型中两纠缠原子纠缠的演化特性. 物理学报,
2006, 55(4): 1585-1590.
doi: 10.7498/aps.55.1585
|
[11] |
王成志, 方卯发. 双模压缩真空态与原子相互作用中的量子纠缠和退相干. 物理学报,
2002, 51(9): 1989-1995.
doi: 10.7498/aps.51.1989
|
[12] |
黄春佳, 周明, 刘安玲. 耦合双原子与压缩真空场Raman相互作用的动力学. 物理学报,
2001, 50(6): 1064-1069.
doi: 10.7498/aps.50.1064
|
[13] |
韩立波, 田永红, 李高翔, 彭金生. 双模SU(1,1)猫态与级联三能级原子的粒子布居相干俘获. 物理学报,
2000, 49(4): 696-701.
doi: 10.7498/aps.49.696
|
[14] |
刘堂昆, 王继锁, 柳晓军, 詹明生. 纠缠态原子偶极间相互作用对量子态保真度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0, 49(4): 708-712.
doi: 10.7498/aps.49.708
|
[15] |
田永红, 彭金生. 双模压缩真空场作用下二能级原子的偶极压缩与相干俘获. 物理学报,
1999, 48(11): 2060-2069.
doi: 10.7498/aps.48.2060
|
[16] |
王晓光, 于荣金, 李 文. 位移二项式态与位移负二项式态的性质及其与二能级原子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1998, 47(11): 1798-1803.
doi: 10.7498/aps.47.1798
|
[17] |
谢瑞华. 二能级系统中光场压缩与原子偶极压缩间的对称特性. 物理学报,
1996, 45(9): 1463-1478.
doi: 10.7498/aps.45.1463
|
[18] |
李高翔, 彭金生. 论Js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偶极压缩和光场压缩间的关联. 物理学报,
1995, 44(10): 1670-1678.
doi: 10.7498/aps.44.1670
|
[19] |
詹佑邦. 非共振双光子Jaynes-Cummings模型中原子的偶极压缩. 物理学报,
1994, 43(6): 895-903.
doi: 10.7498/aps.43.895
|
[20] |
黄洪斌. 二能级原子体系的二项式态. 物理学报,
1991, 40(4): 533-540.
doi: 10.7498/aps.40.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