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山, 张红伟, 苗淼, 冯苗苗, 雷洪, 王强. 高Cr铸铁中M7C3碳化物与奥氏体共生长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物理学报,
2021, 70(21): 218102.
doi: 10.7498/aps.70.20210725
|
[2] |
张士杰, 王颖明, 王琦, 李晨宇, 李日. 基于元胞自动机-格子玻尔兹曼模型的枝晶碰撞行为模拟. 物理学报,
2021, 70(23): 238101.
doi: 10.7498/aps.70.20211292
|
[3] |
左娟莉, 杨泓, 魏炳乾, 侯精明, 张凯. 气力提升系统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 物理学报,
2020, 69(6): 064705.
doi: 10.7498/aps.69.20191755
|
[4] |
方辉, 薛桦, 汤倩玉, 张庆宇, 潘诗琰, 朱鸣芳. 温度梯度区域熔化作用下熔池迁移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物理学报,
2019, 68(4): 048102.
doi: 10.7498/aps.68.20181587
|
[5] |
梁经韵, 张莉莉, 栾悉道, 郭金林, 老松杨, 谢毓湘. 多路段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 物理学报,
2017, 66(19): 194501.
doi: 10.7498/aps.66.194501
|
[6] |
魏雷, 林鑫, 王猛, 黄卫东. 激光立体成形中熔池凝固微观组织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物理学报,
2015, 64(1): 018103.
doi: 10.7498/aps.64.018103
|
[7] |
白占国, 李新政, 李燕, 赵昆. 气体放电系统中多臂螺旋波的数值分析. 物理学报,
2014, 63(22): 228201.
doi: 10.7498/aps.63.228201
|
[8] |
陈瑞, 许庆彦, 柳百成. 基于元胞自动机方法的定向凝固枝晶竞争生长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14, 63(18): 188102.
doi: 10.7498/aps.63.188102
|
[9] |
永贵, 黄海军, 许岩. 菱形网格的行人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 物理学报,
2013, 62(1): 010506.
doi: 10.7498/aps.62.010506
|
[10] |
李钊, 徐国爱, 班晓芳, 张毅, 胡正名.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复杂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传播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0): 200203.
doi: 10.7498/aps.62.200203
|
[11] |
敬明, 邓卫, 王昊, 季彦婕. 基于跟车行为的双车道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 物理学报,
2012, 61(24): 244502.
doi: 10.7498/aps.61.244502
|
[12] |
朱留华, 郑容森, 田欢欢, 韦艳芳. 自动巡航的混合交通系统的能耗.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8901.
doi: 10.7498/aps.60.128901
|
[13] |
郑容森, 吕集尔, 朱留华, 陈时东, 庞寿全. 主干道交通流的路口效应. 物理学报,
2009, 58(8): 5244-5250.
doi: 10.7498/aps.58.5244
|
[14] |
陈时东, 孔令江, 刘慕仁, 郑容森, 朱留华. 自动巡航混合交通系统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4): 2271-2275.
doi: 10.7498/aps.58.2271
|
[15] |
黄锋, 邸洪双, 王广山. 用元胞自动机方法模拟镁合金薄带双辊铸轧过程凝固组织. 物理学报,
2009, 58(13): 313-S318.
doi: 10.7498/aps.58.313
|
[16] |
李庆定, 董力耘, 戴世强. 公交车停靠诱发交通瓶颈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11): 7584-7590.
doi: 10.7498/aps.58.7584
|
[17] |
梅超群, 黄海军, 唐铁桥. 城市快速路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与分析. 物理学报,
2009, 58(5): 3014-3021.
doi: 10.7498/aps.58.3014
|
[18] |
朱昌盛, 王智平, 荆 涛, 肖荣振. 二元合金微观偏析的相场法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06, 55(3): 1502-1507.
doi: 10.7498/aps.55.1502
|
[19] |
周华亮, 高自友, 李克平. 准移动闭塞系统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及列车延迟传播规律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4): 1706-1710.
doi: 10.7498/aps.55.1706
|
[20] |
谭云亮, 周辉, 王泳嘉, 马志涛. 模拟细观非均质材料破坏演化的物理元胞自动机理论. 物理学报,
2001, 50(4): 704-710.
doi: 10.7498/aps.50.7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