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晓平, 和小虎, 周灿华, 杨阳. 反应物分子初始振动激发对H+CH+C++H2反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7, 66(12): 123401.
doi: 10.7498/aps.66.123401
|
[2] |
程海涛, 何济洲, 肖宇玲. 周期性双势垒锯齿势中温差驱动的布朗热机. 物理学报,
2012, 61(1): 010502.
doi: 10.7498/aps.61.010502
|
[3] |
游阳明, 王炳章, 王吉有. P原子的光学模型势与核极化修正. 物理学报,
2012, 61(20): 202401.
doi: 10.7498/aps.61.202401
|
[4] |
屈卫卫, 张高龙, 乐小云. 利用双折叠模型对弹核为的熔合垒高度和位置的系统学分析. 物理学报,
2012, 61(15): 152501.
doi: 10.7498/aps.61.152501
|
[5] |
胡小颖, 周雅君. 光学势在(e, 2e)反应动力学过程的作用. 物理学报,
2010, 59(4): 2423-2427.
doi: 10.7498/aps.59.2423
|
[6] |
刘建业, 左 维, 李希国, 邢永忠. 中子晕核引起核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39-1346.
doi: 10.7498/aps.56.1339
|
[7] |
贾 飞, 徐瑚珊, 黄天衡, 袁小华, 张宏斌, 李君清, W.Scheid. 基于双核模型对准裂变产物质量分布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47-1352.
doi: 10.7498/aps.56.1347
|
[8] |
贾 飞, 徐瑚珊, 郑 川, 樊瑞睿, 张雪荧, 李君清, W. Scheid. 基于双核模型对超重元素合成机制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4): 2047-2052.
doi: 10.7498/aps.56.2047
|
[9] |
丁晓彬, 董晨钟. 超重元素Bh(Z=107)的激发态结构和共振吸收率的理论预言. 物理学报,
2004, 53(10): 3326-3329.
doi: 10.7498/aps.53.3326
|
[10] |
李加兴, 郭忠言, 肖国青, 詹文龙, 王建松, 孙志宇, 王猛, 田文栋, 王武生, 毛瑞士, 王全进, 宁振江, 王建峰. 利用改进的Glauber模型对非奇异核核反应总截面数据的拟合. 物理学报,
2003, 52(1): 58-62.
doi: 10.7498/aps.52.58
|
[11] |
柳林. 机械驱动下Ta-N2氮化反应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3): 603-608.
doi: 10.7498/aps.51.603
|
[12] |
钱兴, 江栋兴, 林俊松, 刘大鸣, 李泽. 离线γ技术测量重离子熔合复合核平均角动量. 物理学报,
1996, 45(5): 754-759.
doi: 10.7498/aps.45.754
|
[13] |
施建青. 氘-核自洽微观光学势的温度依赖性. 物理学报,
1993, 42(7): 1067-1073.
doi: 10.7498/aps.42.1067
|
[14] |
施建青. 氘-核微观光学势的自洽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12): 1929-1937.
doi: 10.7498/aps.41.1929
|
[15] |
王广厚. 15N原子核共振反应及Pd中的氢剖析. 物理学报,
1984, 33(1): 53-57.
doi: 10.7498/aps.33.53
|
[16] |
程晓五, 王震遐, 王振杰, 杨锦晴. 13兆电子伏氘核所引起的一些反应的激发函数. 物理学报,
1966, 22(2): 250-252.
doi: 10.7498/aps.22.250
|
[17] |
丘锡钧. 伴有靶核核心激发的氘核削裂反应. 物理学报,
1965, 21(1): 208-217.
doi: 10.7498/aps.21.208
|
[18] |
冯锡璋. 偶偶核的自裂变势垒厚度. 物理学报,
1964, 20(9): 938-939.
doi: 10.7498/aps.20.938
|
[19] |
杨澄中. 原子核反应和核结构. 物理学报,
1962, 18(6): 275-290.
doi: 10.7498/aps.18.275
|
[20] |
王德焴, 丘锡钧, 赵玄, 李白文, 陈金全. 关于低能核反应中的复合核效应. 物理学报,
1962, 18(5): 227-241.
doi: 10.7498/aps.18.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