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嵩, 殷雯, 周斌, 胡志良, 沈飞, 易天成, 王松林, 梁天骄.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靶站关键部件辐照损伤模拟计算. 物理学报,
2024, 73(9): 092501.
doi: 10.7498/aps.73.20240088
|
[2] |
林茜, 谢普初, 胡建波, 张凤国, 王裴, 王永刚. 不同晶粒度高纯铜层裂损伤演化的有限元模拟. 物理学报,
2021, 70(20): 204601.
doi: 10.7498/aps.70.20210726
|
[3] |
周斌, 于全芝, 胡志良, 陈亮, 张雪荧, 梁天骄. 高能质子在散裂靶中的能量沉积计算与实验验证. 物理学报,
2021, 70(5): 052401.
doi: 10.7498/aps.70.20201504
|
[4] |
梁昌慧, 张小安, 李耀宗, 赵永涛, 周贤明, 王兴, 梅策香, 肖国青. 不同离子激发Au靶的多电离效应. 物理学报,
2018, 67(24): 243201.
doi: 10.7498/aps.67.20181642
|
[5] |
于全芝, 殷雯, 梁天骄. 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重要部件的辐照损伤计算与分析. 物理学报,
2011, 60(5): 052501.
doi: 10.7498/aps.60.052501
|
[6] |
刘建业, 左 维, 李希国, 邢永忠. 中子晕核引起核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39-1346.
doi: 10.7498/aps.56.1339
|
[7] |
宁振江, 李加兴, 郭忠言, 詹文龙, 王建松, 肖国青, 王全进, 王金川, 王猛, 王建峰, 陈志强. 质子滴线核12N在28Si靶上的核反应总截面测量. 物理学报,
2001, 50(4): 644-648.
doi: 10.7498/aps.50.644
|
[8] |
吴和宇, 戴光曦. 有限温度下三分裂的三种模式比较. 物理学报,
1994, 43(4): 540-546.
doi: 10.7498/aps.43.540
|
[9] |
张宗烨, 厉光烈. 超核激发态的对称性分类. 物理学报,
1977, 26(6): 467-476.
doi: 10.7498/aps.26.467
|
[10] |
张宗烨, 厉光烈. 超核激发态的对称性分类. 物理学报,
1976, 25(2): 172-174.
doi: 10.7498/aps.25.172
|
[11] |
程晓五, 王震遐, 王振杰, 杨锦晴. 13兆电子伏氘核所引起的一些反应的激发函数. 物理学报,
1966, 22(2): 250-252.
doi: 10.7498/aps.22.250
|
[12] |
李扬国, 陈生忠. 双核子削裂、掇取反应的结构因子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65, 21(5): 961-975.
doi: 10.7498/aps.21.961
|
[13] |
王如琳, 陈生忠. 双核子削裂反应. 物理学报,
1965, 21(5): 907-914.
doi: 10.7498/aps.21.907
|
[14] |
杨立铭, 曾谨言. 大变形核中对力对内部激发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64, 20(9): 846-862.
doi: 10.7498/aps.20.846
|
[15] |
杨澄中. 原子核反应和核结构. 物理学报,
1962, 18(6): 275-290.
doi: 10.7498/aps.18.275
|
[16] |
王德焴, 丘锡钧, 赵玄, 李白文, 陈金全. 关于低能核反应中的复合核效应. 物理学报,
1962, 18(5): 227-241.
doi: 10.7498/aps.18.227
|
[17] |
储连元, 张高有, 赵玄, 陆培森, 刘赓胥, 娄德本. 氘核削裂反应的扭曲波近似处理. 物理学报,
1960, 16(7): 386-394.
doi: 10.7498/aps.16.386
|
[18] |
王德焴, 丘锡钧, 李白文, 于敏. 关于氘核削裂反应的动量近似理论. 物理学报,
1960, 16(3): 123-131.
doi: 10.7498/aps.16.123
|
[19] |
何国柱. 电子和X射线激发原子核. 物理学报,
1958, 14(4): 289-299.
doi: 10.7498/aps.14.289
|
[20] |
. 铀核之自裂. 物理学报,
1953, 9(1): 3-14.
doi: 10.7498/aps.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