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齐蓥, 刘艳鸿, 乔豪学, 张文献. 准一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集体激发的量子纠缠熵. 物理学报,
2025, 74(20): .
doi: 10.7498/aps.74.20250808
|
[2] |
李飞, 李文武. 运动光格中非线性作用随时空变化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的混沌时空动力学. 物理学报,
2025, 74(11): 110302.
doi: 10.7498/aps.74.20241604
|
[3] |
马亚云, 冯晋霞, 万振菊, 高英豪, 张宽收. 连续变量1.34 m量子纠缠态光场的实验制备. 物理学报,
2017, 66(24): 244205.
doi: 10.7498/aps.66.244205
|
[4] |
陈海军. 变分法研究二维光晶格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调制不稳定性. 物理学报,
2015, 64(5): 054702.
doi: 10.7498/aps.64.054702
|
[5] |
农春选, 李明, 陈翠玲. Ξ型三能级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单模光场系统中双模原子激光的压缩性质. 物理学报,
2014, 63(4): 043202.
doi: 10.7498/aps.63.043202
|
[6] |
李明, 陈翠玲. 二能级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与双模光场相互作用系统中原子激光的压缩性质. 物理学报,
2014, 63(4): 043201.
doi: 10.7498/aps.63.043201
|
[7] |
俞立先, 梁奇锋, 汪丽蓉, 朱士群. Rabi模型的光场压缩. 物理学报,
2013, 62(16): 160301.
doi: 10.7498/aps.62.160301
|
[8] |
李明, 陈鼎汉, 陈翠玲. Ξ型三能级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对光场压缩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3201.
doi: 10.7498/aps.62.183201
|
[9] |
王建忠, 曹辉, 豆福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Rosen-Zener跃迁中的多体量子涨落效应. 物理学报,
2012, 61(22): 220305.
doi: 10.7498/aps.61.220305
|
[10] |
李明. 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对V型三能级原子激光压缩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6): 063201.
doi: 10.7498/aps.60.063201
|
[11] |
宋立军, 严冬, 刘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的量子Fisher信息与混沌.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0302.
doi: 10.7498/aps.60.120302
|
[12] |
张英杰, 夏云杰, 任廷琦, 杜秀梅, 刘玉玲. 反Jaynes-Cummings模型下纠缠相干光场量子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2): 722-728.
doi: 10.7498/aps.58.722
|
[13] |
严冬, 宋立军, 陈殿伟. 两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的自旋压缩. 物理学报,
2009, 58(6): 3679-3684.
doi: 10.7498/aps.58.3679
|
[14] |
宗丰德, 杨阳, 张解放. 外势场作用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啁啾孤子的演化与操控. 物理学报,
2009, 58(6): 3670-3678.
doi: 10.7498/aps.58.3670
|
[15] |
李征鸿, 于明章, 羊亚平. 变频率光场与二能级原子的相互作用:双光子过程. 物理学报,
2008, 57(3): 1693-1698.
doi: 10.7498/aps.57.1693
|
[16] |
宗丰德, 张解放. 装载于外势场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N-孤子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8, 57(5): 2658-2668.
doi: 10.7498/aps.57.2658
|
[17] |
余学才, 叶玉堂, 程 琳. 势阱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气体的势场有效性和粒子数极限判据. 物理学报,
2006, 55(2): 551-554.
doi: 10.7498/aps.55.551
|
[18] |
余学才, 莫 影. 势场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临界温度. 物理学报,
2004, 53(12): 4075-4079.
doi: 10.7498/aps.53.4075
|
[19] |
周 明, 方家元, 黄春佳. 相互作用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诱导的光场压缩效应. 物理学报,
2003, 52(8): 1916-1919.
doi: 10.7498/aps.52.1916
|
[20] |
黄春佳, 周 明, 厉江帆, 方家元, 黄祖洪, 贺慧勇. 虚光场对双模压缩真空场中原子量子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0, 49(8): 1490-1494.
doi: 10.7498/aps.49.1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