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贺海, 杨鹏飞, 张鹏飞, 李刚, 张天才. 基于1/4波片的腔增强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中双折射效应的补偿. 物理学报,
2023, 72(12): 124203.
doi: 10.7498/aps.72.20230422
|
[2] |
杨宏恩, 韦联福. 宣布式单光子源宣布效率的宣布测量基相关性. 物理学报,
2019, 68(23): 234202.
doi: 10.7498/aps.68.20190532
|
[3] |
何英秋, 丁东, 彭涛, 闫凤利, 高亭. 基于自发参量下转换源二阶激发过程产生四光子超纠缠态. 物理学报,
2018, 67(6): 060302.
doi: 10.7498/aps.67.20172230
|
[4] |
刘岩, 李健军, 高冬阳, 翟文超, 胡友勃, 郭园园, 夏茂鹏, 郑小兵. I类自发参量下转换相关光子圆环的时间相关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6, 65(19): 194211.
doi: 10.7498/aps.65.194211
|
[5] |
于永吉, 陈薪羽, 王超, 吴春婷, 董渊, 李述涛, 金光勇. 基于MgO:APLN的多光参量振荡器实验研究及其逆转换过程演化分析. 物理学报,
2015, 64(4): 044203.
doi: 10.7498/aps.64.044203
|
[6] |
夏茂鹏, 李健军, 高冬阳, 胡友勃, 盛文阳, 庞伟伟, 郑小兵. 基于相关光子多模式相关性的InSb模拟探测器定标方法. 物理学报,
2015, 64(24): 240601.
doi: 10.7498/aps.64.240601
|
[7] |
贾维国, 乔丽荣, 王旭颖, 门克内木乐, 杨军, 张俊萍. 拉曼效应和参量放大共同作用下增益谱特性.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4209.
doi: 10.7498/aps.61.194209
|
[8] |
朱开成, 李绍新, 郑小娟, 唐慧琴. 对相干态在通过参量转换中的演化与量子化光涡态的实现.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4206.
doi: 10.7498/aps.61.194206
|
[9] |
蒋洪良, 张荣军, 周宏明, 姚端正, 熊贵光. InAs量子点中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下电子自旋弛豫的参量特征. 物理学报,
2011, 60(1): 017204.
doi: 10.7498/aps.60.017204
|
[10] |
刘建辉, 柳强, 巩马理. 光参量过程中的逆转换问题. 物理学报,
2011, 60(2): 024215.
doi: 10.7498/aps.60.024215
|
[11] |
胡华鹏, 王金东, 黄宇娴, 刘颂豪, 路巍. 基于条件参量下转换光子对的非正交编码诱惑态量子密钥分发. 物理学报,
2010, 59(1): 287-292.
doi: 10.7498/aps.59.287
|
[12] |
曾曙光, 张彬. 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的逆问题. 物理学报,
2009, 58(4): 2476-2481.
doi: 10.7498/aps.58.2476
|
[13] |
马海强, 王素梅, 吴令安. 基于偏振纠缠光子对的单光子源. 物理学报,
2009, 58(2): 717-721.
doi: 10.7498/aps.58.717
|
[14] |
申晓志, 袁 萍, 王 杰, 郭逸潇, 乔红贞, 赵学燕. 拟合参量计算跃迁概率. 物理学报,
2008, 57(7): 4066-4069.
doi: 10.7498/aps.57.4066
|
[15] |
侯米娜, 刘红军, 赵 卫, 王屹山. 基于单晶体的可调谐参量超荧光的产生.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872-5877.
doi: 10.7498/aps.56.5872
|
[16] |
常君弢, 吴令安. 单光子探测器量子效率的绝对自身标定方法. 物理学报,
2003, 52(5): 1132-1136.
doi: 10.7498/aps.52.1132
|
[17] |
孙利群, 张彦鹏, 刘亚芳, 唐天同, 杨照金, 向世明. 自发参量下转换双光子场绝对校准光电探测器的方法研究. 物理学报,
2000, 49(4): 724-729.
doi: 10.7498/aps.49.724
|
[18] |
钱祖文. 关于参量阵近场. 物理学报,
1981, 30(11): 145-147.
doi: 10.7498/aps.30.145
|
[19] |
钱祖文. 关于参量阵近场. 物理学报,
1981, 30(11): 1559-1561.
doi: 10.7498/aps.30.1559
|
[20] |
李荫远, 冷忠昂, 潘守甫. 磁声参量振荡的理论. 物理学报,
1960, 16(8): 448-461.
doi: 10.7498/aps.16.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