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洋, 米增强. 机械弹性储能机组储能过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与混沌特性. 物理学报,
2013, 62(3): 038403.
doi: 10.7498/aps.62.038403
|
[2] |
王灿华, 章礼富, 傅喜泉, 文双春. 宽带啁啾脉冲激光非线性传输过程中的时空微扰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9): 6224-6230.
doi: 10.7498/aps.59.6224
|
[3] |
戴继慧, 郭 旗, 史信荣. 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的涡旋光孤子. 物理学报,
2007, 56(8): 4642-4647.
doi: 10.7498/aps.56.4642
|
[4] |
徐 帆, 张新亮, 刘德明, 黄德修. 基于单端半导体光放大器的可调谐超短光脉冲源理论与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 211-216.
doi: 10.7498/aps.55.211
|
[5] |
董建绩, 张新亮, 黄德修. SOA动态增益特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2): 763-767.
doi: 10.7498/aps.54.763
|
[6] |
吴建伟, 夏光琼, 吴正茂.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非线性光纤环镜的光脉冲压缩器的设计模型和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2004, 53(4): 1105-1109.
doi: 10.7498/aps.53.1105
|
[7] |
陶宗明, 张寅超, 吕勇辉, 胡顺星, 邵石生, 曹开法, 刘小勤, 岳古明, 胡欢陵. Nd:YAG四倍频激光抽运甲烷后的受激拉曼效应及其物理机制分析. 物理学报,
2004, 53(8): 2589-2594.
doi: 10.7498/aps.53.2589
|
[8] |
唐 华, 郭 弘, 刘明伟, 仇云利, 邓冬梅. 超短强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隧道中传输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03, 52(9): 2170-2175.
doi: 10.7498/aps.52.2170
|
[9] |
牛家胜, 马本堃. 在具有强非线性效应的离子晶体中光脉冲传播的孤立子特性. 物理学报,
2002, 51(12): 2818-2822.
doi: 10.7498/aps.51.2818
|
[10] |
韩明, 娄采云, 李玉华, 高以智. 利用色散位移光纤和非平衡色散非线性光纤环境获得10GHz,2ps,无基座超短光脉冲. 物理学报,
2000, 49(4): 751-755.
doi: 10.7498/aps.49.751
|
[11] |
屈卫星, 胡素兴, 徐至展. 一维H+2与超短强激光脉冲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物理学报,
1998, 47(4): 571-576.
doi: 10.7498/aps.47.571
|
[12] |
武鹏飞, 汤国庆, 张桂兰, 陈文驹. 光致异构分子动态非线性吸收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6, 45(5): 779-788.
doi: 10.7498/aps.45.779
|
[13] |
赵尚弘, 向德全. 光孤子放大过程中的动态增益. 物理学报,
1994, 43(10): 1615-1622.
doi: 10.7498/aps.43.1615
|
[14] |
吕振国, 周佐平, 邬起, 李庆行, 余振新. 基于新型非线性耦合腔锁模过程的时域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4, 43(2): 233-238.
doi: 10.7498/aps.43.233
|
[15] |
杨光参. q振子光场模型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理论. 物理学报,
1994, 43(4): 521-529.
doi: 10.7498/aps.43.521
|
[16] |
孙军强, 黄德修, 李再光. 高斯光脉冲在非线性增益介质中的孤子特性. 物理学报,
1993, 42(4): 575-581.
doi: 10.7498/aps.42.575
|
[17] |
韩全生, 朱振和. 超短光脉冲的衍射. 物理学报,
1988, 37(9): 1432-1437.
doi: 10.7498/aps.37.1432
|
[18] |
杜功焕. 非线性有限束光声效应理论. 物理学报,
1988, 37(5): 769-775.
doi: 10.7498/aps.37.769
|
[19] |
南策文. 非线性ZnO陶瓷的导电理论(Ⅱ)——导电模型的应用. 物理学报,
1986, 35(5): 633-637.
doi: 10.7498/aps.35.633
|
[20] |
南策文. 非线性ZnO陶瓷的导电理论(Ⅰ)——导电模型理论. 物理学报,
1986, 35(5): 623-632.
doi: 10.7498/aps.35.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