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林麦麦, 蒋蕾, 宋秋影, 付颖捷, 王明月, 文慧珊, 于腾萱. 含有Kappa分布电子的多组分等离子体中的 (3 + 1) 维非线性离子声波. 物理学报,
2022, 71(17): 175201.
doi: 10.7498/aps.71.20212255
|
[2] |
邹秀, 刘惠平, 张小楠, 邱明辉. 具有非广延分布电子的碰撞等离子体磁鞘的结构. 物理学报,
2021, 70(1): 015201.
doi: 10.7498/aps.70.20200794
|
[3] |
赵晓云, 张丙开, 王春晓, 唐义甲. 电子的非广延分布对等离子体鞘层中二次电子发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9, 68(18): 185204.
doi: 10.7498/aps.68.20190225
|
[4] |
李学良, 石雁祥. 双麦克斯韦分布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粒子的充电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21): 215201.
doi: 10.7498/aps.63.215201
|
[5] |
周前红, 董志伟. 弱电离大气等离子体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 015201.
doi: 10.7498/aps.62.015201
|
[6] |
孙 恺, 辛 煜, 黄晓江, 袁强华, 宁兆元. 60MHz电容耦合等离子体中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465-6470.
doi: 10.7498/aps.57.6465
|
[7] |
杨 涓, 刘文一, 朱国强, 毛根旺. 真空中微波等离子体喷流电子数密度分布规律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 366-370.
doi: 10.7498/aps.56.366
|
[8] |
刘占军, 朱少平, 曹莉华, 郑春阳. 利用一维Vlasov和Maxwell方程模拟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7, 56(12): 7084-7089.
doi: 10.7498/aps.56.7084
|
[9] |
龚学余, 彭晓炜, 谢安平, 刘文艳. 托卡马克等离子体不同运行模式下的电子回旋波电流驱动. 物理学报,
2006, 55(3): 1307-1314.
doi: 10.7498/aps.55.1307
|
[10] |
黄 松, 宁兆元, 辛 煜, 甘肇强. CF4气体ICP等离子体中的双温电子特性. 物理学报,
2004, 53(10): 3394-3397.
doi: 10.7498/aps.53.3394
|
[11] |
易有根, 郑志坚, 颜君, 李萍, 方泉玉, 邱玉波. Au激光等离子体的双电子复合速率系数. 物理学报,
2002, 51(12): 2740-2744.
doi: 10.7498/aps.51.2740
|
[12] |
陈波, 郑志坚, 丁永坤, 李三伟, 王耀梅. 双示踪元素X射线能谱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温度. 物理学报,
2001, 50(4): 711-714.
doi: 10.7498/aps.50.711
|
[13] |
刘才根, 钱尚介, 万华明. 电子回旋波驱动的托卡马克芯部等离子体极向旋转. 物理学报,
1998, 47(9): 1515-1519.
doi: 10.7498/aps.47.1515
|
[14] |
周小兵, 王志君, 盛光昭. 驻波驱动的等离子体电子相对论随机加速. 物理学报,
1995, 44(11): 1776-1782.
doi: 10.7498/aps.44.1776
|
[15] |
朱文浩, 朱南强, 陈跃山. 射频低压等离子体电子能量分布函数的探针诊断. 物理学报,
1989, 38(2): 236-246.
doi: 10.7498/aps.38.236
|
[16] |
冯贤平, 徐至展, 江志明, 张正泉, 陈时胜, 范品忠, 田莉, 周智锦. 等离子体中高阶电离离子的空间分布. 物理学报,
1988, 37(7): 1183-1187.
doi: 10.7498/aps.37.1183
|
[17] |
马锦秀, 徐至展. 双束“自陷”激光驱动的电子等离子体波的拍频激发. 物理学报,
1988, 37(5): 735-742.
doi: 10.7498/aps.37.735
|
[18] |
夏蒙棼. 随机驱动等离子体电流. 物理学报,
1983, 32(3): 338-345.
doi: 10.7498/aps.32.338
|
[19] |
夏蒙棼, 胡慧玲. 高频电磁波驱动等离子体电流. 物理学报,
1982, 31(2): 150-158.
doi: 10.7498/aps.31.150
|
[20] |
夏蒙棼, 张承福. 波驱动等离子体电流的特征. 物理学报,
1981, 30(10): 1307-1317.
doi: 10.7498/aps.30.1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