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洪广, 柳鹏飞, 张建威, 李永东, 曹亦兵, 孙钧. 收集极释气对相对论返波管影响的粒子模拟. 物理学报,
2019, 68(18): 185203.
doi: 10.7498/aps.68.20190554
|
[2] |
王兆军, 吕国梁, 朱春花, 霍文生. 相对论简并电子气体的磁化. 物理学报,
2012, 61(17): 179701.
doi: 10.7498/aps.61.179701
|
[3] |
郭福明, 陈基根, 杨玉军, 曾思良. 相对论质量修正效应对超高次谐波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17): 173202.
doi: 10.7498/aps.61.173202
|
[4] |
刘尚宗, 颉录有, 丁晓彬, 董晨钟. 相对论效应对类锂离子能级结构及辐射跃迁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9): 093106.
doi: 10.7498/aps.61.093106
|
[5] |
门福殿, 何晓刚, 周勇, 宋新祥. 强磁场中超冷费米气体的相对论效应. 物理学报,
2011, 60(10): 100502.
doi: 10.7498/aps.60.100502
|
[6] |
胥建卫, 王顺金. 电子的相对论平均场理论与一阶、二阶Rashba效应. 物理学报,
2009, 58(7): 4878-4882.
doi: 10.7498/aps.58.4878
|
[7] |
徐 慧, 盛政明, 张 杰. 相对论效应对大振幅电子等离子体振荡破裂影响的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07, 56(2): 968-976.
doi: 10.7498/aps.56.968
|
[8] |
徐 慧, 盛政明, 张 杰. 相对论效应对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共振吸收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354-5361.
doi: 10.7498/aps.55.5354
|
[9] |
吴国华, 郭 弘, 刘明伟, 邓冬梅, 刘时雄. 尾波场与相对论效应对激光脉冲自相位调制及频移影响的比较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7): 3213-3220.
doi: 10.7498/aps.54.3213
|
[10] |
曹李刚, 刘玲, 陈宝秋, 马中玉. 稳定和不稳定核巨共振性质的相对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4): 638-643.
doi: 10.7498/aps.50.638
|
[11] |
杨苏辉, 张汉壮, 国秀珍, 王 冬, 高锦岳. 激光场的线宽对双光子电磁感应光透明及共振吸收增强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8, 47(6): 931-937.
doi: 10.7498/aps.47.931
|
[12] |
陶必修, 陶必友. 广义相对论“星系长城”. 物理学报,
1996, 45(7): 1091-1099.
doi: 10.7498/aps.45.1091
|
[13] |
屈一至, 仝晓民, 李家明. 电子与原子、离子碰撞过程的相对论效应. 物理学报,
1995, 44(11): 1719-1726.
doi: 10.7498/aps.44.1719
|
[14] |
仝晓民, 李家明. 原子内壳层双光子衰变的相对论效应和屏蔽效应. 物理学报,
1989, 38(9): 1406-1412.
doi: 10.7498/aps.38.1406
|
[15] |
陈雁萍, 周玉美. 弱相对论性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子迴旋共振加热. 物理学报,
1984, 33(7): 1050-1057.
doi: 10.7498/aps.33.1050
|
[16] |
徐至展, 余玮. 共振吸收的场结构与密度轮廓变陡. 物理学报,
1983, 32(11): 1383-1391.
doi: 10.7498/aps.32.1383
|
[17] |
沈文达, 朱莳通. 库仑相互作用对相对论性电子束受激散射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2, 31(2): 234-236.
doi: 10.7498/aps.31.234
|
[18] |
范俊颖, 吴存恺, 王志英. 共振吸收增强的四波混频理论. 物理学报,
1980, 29(7): 897-904.
doi: 10.7498/aps.29.897
|
[19] |
朱世昌. 广义相对论中自转球体的引力质量亏损和转动质量效应. 物理学报,
1979, 28(6): 894-900.
doi: 10.7498/aps.28.894
|
[20] |
张宗燧. 库伦作用的相对论性. 物理学报,
1951, 8(2): 123-130.
doi: 10.7498/aps.8.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