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鑫, 汶伟强, 李冀光, 魏宝仁, 肖君. 高电荷态类硼离子2P3/2 — 2P1/2跃迁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24, 73(20): 203102.
doi: 10.7498/aps.73.20241190
|
[2] |
张婷贤, 李冀光, 刘建鹏. Al+离子3s2 1S0→3s3p 3,1P1o跃迁同位素偏移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5): 053101.
doi: 10.7498/aps.67.20172261
|
[3] |
李永强, 吴建华, 袁建民. 等离子体屏蔽效应对原子能级和振子强度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7): 4042-4048.
doi: 10.7498/aps.57.4042
|
[4] |
牟致栋, 魏琦瑛. MoⅩⅣ—RuⅩⅥ离子的3d104s—3d94s4p跃迁谱线波长和振子强度的计算. 物理学报,
2004, 53(6): 1742-1748.
doi: 10.7498/aps.53.1742
|
[5] |
钟志萍, 张卫华, 徐克尊, 凤任飞, 李家明. 氢分子分立区和连续区(11.0—19.0 eV)的光学振子强度研究. 物理学报,
1999, 48(5): 816-824.
doi: 10.7498/aps.48.816
|
[6] |
钟志萍, 武淑兰, 徐 征, 朱林繁, 张晓军, 凤任飞, 徐克尊. 一氧化碳分立跃迁的光学振子强度和微分散射截面研究. 物理学报,
1998, 47(3): 419-427.
doi: 10.7498/aps.47.419
|
[7] |
冯 蓉, 邹 宇, 方泉玉. Debye屏蔽自洽势下Au50+离子的能级与振子强度. 物理学报,
1998, 47(5): 738-746.
doi: 10.7498/aps.47.738
|
[8] |
朱林繁, 钟志萍, 暨青, 张晓军, 武淑兰, 凤任飞, 徐克尊. 氧分子的价壳层光学振子强度研究. 物理学报,
1997, 46(3): 458-466.
doi: 10.7498/aps.46.458
|
[9] |
凤任飞, 武淑兰, 刘颖辉, 暨青, 徐克尊. 氩原子近LⅡ,Ⅲ边结构和振子强度密度. 物理学报,
1997, 46(10): 1901-1905.
doi: 10.7498/aps.46.1901
|
[10] |
董晨钟. PⅦ离子2p43p组态能级及2p43p—2p43s,3d跃迁波长和振子强度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5, 44(4): 524-529.
doi: 10.7498/aps.44.524
|
[11] |
顾思洪, 李白文. Mg原子振子强度与能级寿命的势模型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7): 1025-1030.
doi: 10.7498/aps.42.1025
|
[12] |
任延琦, 王启新, 张庆刚, 张怿慈. 原子-振子散射振转激发跃迁几率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10): 1580-1586.
doi: 10.7498/aps.42.1580
|
[13] |
郑能武, 李国胜. 多电子原子和离子的等电子系参数的研究(Ⅱ)——跃迁概率与振子强度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3, 42(5): 735-740.
doi: 10.7498/aps.42.735
|
[14] |
顾思洪;李白文. Mg原子振子强度与能级寿命的势模型计算. 物理学报,
1991, 40(7): 1025-1030.
doi: 10.7498/aps.40.1025
|
[15] |
袁相津, 董晨钟, 余庚荪. RuXIV离子能级和振子强度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1991, 40(8): 1253-1258.
doi: 10.7498/aps.40.1253
|
[16] |
仝晓民, 杨力, 李家明. 广义振子强度矩阵元节线的规律. 物理学报,
1989, 38(3): 407-413.
doi: 10.7498/aps.38.407
|
[17] |
李白文;陈暖球;张学荣;张承修. Na原子高里德伯态的波函数和振子强度. 物理学报,
1987, 36(8): 998-1003.
doi: 10.7498/aps.36.998
|
[18] |
潘晓川, 李家明. 等电子系列离子的广义振子强度密度之标度关系. 物理学报,
1985, 34(11): 1500-1508.
doi: 10.7498/aps.34.1500
|
[19] |
梁晓玲, 李家明. 激发态原子振子强度密度极小点. 物理学报,
1985, 34(11): 1479-1487.
doi: 10.7498/aps.34.1479
|
[20] |
田伯刚, 李家明. 广义振子强度密度. 物理学报,
1984, 33(10): 1401-1407.
doi: 10.7498/aps.33.1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