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宇豪, 李瑞. 基于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对AuB分子低激发态电子结构和光学跃迁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24, 73(5): 053101.
doi: 10.7498/aps.73.20231347
|
[2] |
刘晓军, 苗凤娟, 李瑞, 张存华, 李奇楠, 闫冰. GeO分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跃迁性质的组态相互作用方法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2): 123101.
doi: 10.7498/aps.64.123101
|
[3] |
李瑞, 张晓美, 李奇楠, 罗旺, 金明星, 徐海峰, 闫冰. SiS低激发态势能曲线和光谱性质的全电子组态相互作用方法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11): 113102.
doi: 10.7498/aps.63.113102
|
[4] |
刘冬梅, 张树东. BeCl分子电子激发态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计算. 物理学报,
2012, 61(3): 033101.
doi: 10.7498/aps.61.033101
|
[5] |
王垒, 蔡卫, 谭信辉, 向吟啸, 张心正, 许京军. 截面形状对快电子激发纳米双线表面等离激元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6): 067305.
doi: 10.7498/aps.60.067305
|
[6] |
陈恒杰, 程新路, 唐海燕, 王全武, 苏欣纺. LiC分子基态及其低电子激发态的多参考组态相互作用方法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7): 4556-4563.
doi: 10.7498/aps.59.4556
|
[7] |
杨宁选, 蒋 军, 颉录有, 董晨钟. Breit相互作用对类氦离子亚稳态1s2s 3S1电子碰撞激发截面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5): 2888-2894.
doi: 10.7498/aps.57.2888
|
[8] |
江德生, 佘卫龙. 光伏孤子对向传播相互作用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 245-251.
doi: 10.7498/aps.56.245
|
[9] |
颜利芬, 王红成, 佘卫龙. 扩散效应对光伏孤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257-5262.
doi: 10.7498/aps.55.5257
|
[10] |
卫青, 王奇, 施解龙, 陈园园. 孤子和辐射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2, 51(1): 99-103.
doi: 10.7498/aps.51.99
|
[11] |
徐至中. 能谷间相互作用对量子阱Ge0.3Si0.7/Si/Ge0.3Si0.7的电子能带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7, 46(4): 775-782.
doi: 10.7498/aps.46.775
|
[12] |
段路明, 郭光灿. 晶格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体系的元激发——能级激元. 物理学报,
1997, 46(6): 1114-1117.
doi: 10.7498/aps.46.1114
|
[13] |
马允胜, 吴长勤, 孙鑫, 傅荣堂, 傅柔励, 褚君浩. 电子相互作用和孤子元激发(Ⅰ)——电子关联对孤子定域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7, 46(2): 353-362.
doi: 10.7498/aps.46.353
|
[14] |
颜家壬, 梅玉平. 光纤孤子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1996, 45(7): 1122-1129.
doi: 10.7498/aps.45.1122
|
[15] |
余超凡, 陈斌, 何国柱. 巡游电子系统中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对磁性激发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4, 43(5): 839-845.
doi: 10.7498/aps.43.839
|
[16] |
安忠, 李占杰, 姚凯伦. 次近邻电子跳跃对孤子的电子束缚态和孤子附近局域模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3, 42(9): 1532-1536.
doi: 10.7498/aps.42.1532
|
[17] |
崔云龙, 林森浩, 张家骅. 电子间相互作用对钠掺杂聚乙炔中孤子对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2, 41(3): 511-516.
doi: 10.7498/aps.41.511
|
[18] |
孙鑫, 陈洪奕, 吴长勤, 傅荣堂, 傅柔励. 高分子中电子相互作用矩阵元. 物理学报,
1991, 40(1): 102-108.
doi: 10.7498/aps.40.102
|
[19] |
解士杰, 梅良模, 孙鑫. 电子关联和孤子. 物理学报,
1991, 40(6): 957-961.
doi: 10.7498/aps.40.957
|
[20] |
刘杰, 方可, 孙鑫. 电子相互作用对聚乙炔中极化子电子态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9, 38(1): 9-15.
doi: 10.7498/aps.38.9
|